趙琳靜在制作細金工藝品
□ 記者 劉凡銆 文/圖
閃閃發亮的蝴蝶蔓草發簪、紋飾細膩的鏤空胸針、精美小巧的純金耳墜……2月23日,記者走進西安“80后”細金工藝非遺傳承人趙琳靜的工作室,感受傳統細金工藝的迷人魅力。
工作室里,趙琳靜正埋頭專注地制作細金工藝品。只見細如發絲的金絲在她的手上經拉伸、纏繞、燒制等工藝,變換成不同的形狀,再經過一道道工序精雕細琢。
細金工藝是一門包括錘鍱、花絲、鑲嵌、鏨刻、琺瑯、焊接、鉚鍍、鏤空、點藍、金粟焊綴等多種制作流程的復雜工藝,堪稱金屬工藝中的極致藝術,古時主要用于皇家飾品的制作。2022年8月,趙琳靜的細金工藝被正式列入西安市碑林區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趙琳靜鉆研細金工藝技藝已有十年之久,這些年來,她通過考據文獻、查閱考古報告、觀察博物館文物等方式復刻唐代文物工藝,并將工藝設計和中國詩詞意境相結合,制作出細金工藝首飾、擺件等上千件。通過一件件完美的細金工藝品再現大唐盛景,向大眾展示漢唐文化的魅力。
今年1月31日,趙琳靜登上了央視《2023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節目中,趙琳靜作為“民間出題人”,以一對“鳳求凰”團扇為題,講述了“花絲鑲嵌”和“脫胎琺瑯”等細金工藝手法,通過展示“鳳求凰”團扇的制作過程,解釋其中蘊含的詩詞元素,帶領觀眾重溫經典詩詞,品味非遺之美。
趙琳靜說,在設計這對“鳳求凰”團扇時,她以唐代詩人杜甫的《秋興八首》為靈感,通過琺瑯、掐絲、鑲嵌、焊綴等上百道細金工藝,用一年多的時間復刻了詩詞中的鳳凰和梧桐,再現了“香稻啄馀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的詩詞意境。
“制作‘鳳求凰’團扇時正值炎炎夏日,我頂著40℃的高溫天氣,每天守在1000℃的火爐旁燒制14個小時。整整兩個月時間,經過無數次失敗,最終才制成這兩片脫胎琺瑯。”趙琳靜說。
趙琳靜告訴記者,精美的細金工藝品往往制作難度大,尤其是琺瑯,因為金屬和琺瑯釉料的收縮膨脹比不同,燒制時極易造成開裂,嚴重時甚至導致前功盡棄。盡管制作過程艱辛,但能將中國詩詞的意境以如此具體的方式呈現出來,讓人們通過細金工藝領略到中國詩詞所承載的思想感情,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這首《琵琶行》也曾給予趙琳靜創作上的靈感。在制作期間,她參考唐代石窟壁畫和日本正倉院收藏的中國唐代琵琶文物,用0.155毫米的極細銀絲,復刻出唐代典型的團花圖案,并根據詩詞內容制作出花絲鑲嵌琵琶擺件。
去年9月,趙琳靜佩戴著自己設計制作的30余件包括金筐寶鈿卷草紋銀梳、鎏金紋銀釵在內的唐風婚禮飾品,步入婚姻殿堂。這些婚禮飾品以唐代詩人李白《鳳凰曲》中“青鸞不獨去,更有攜手人”為制作理念,表達了她對愛情相知相守的美好期許。
趙琳靜和細金工藝結緣于2013年。當時正在北京學習珠寶設計的趙琳靜,偶然間接觸到細金工藝,立即被這門神奇的手藝吸引,尤其是得知這項工藝復刻的許多文物都出自唐代時,她更是在心底產生了無限憧憬。“細金工藝的很多技法都與西安有著淵源,是能夠體現西安悠久歷史文化的一項工藝。”趙琳靜說,作為土生土長的西安人,她有著根植于內心的家鄉記憶,能夠通過自己制作的飾品和擺件,把大唐的風格和自信展現出來,是一件頗為自豪的事情。
“面對當下洶涌而至的‘機器制造’浪潮,作為年輕一代的細金工藝非遺傳承人,要切實擔負起守護和傳承的使命。”出于這樣的信念,2016年,趙琳靜在西安成立了細金工藝研習工作室,悉心傳授技藝、培養學員,期待有更多人接觸到這項傳統技藝。
來源于傳統,但不拘泥于傳統。在教學中,趙琳靜鼓勵學員在設計制作時加入更多元的文化創意元素,以創新的眼光和手段重塑老技藝的未來,努力尋找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切入點,守正創新,實現跨界融合。截至目前,趙琳靜已培養了近百位學員,制作出了大量面向年輕群體的細金工藝飾品。
為了讓這項傳統技藝被更多人熟知,近年來,趙琳靜經常和博物館、各高校、中小學合作,帶領團隊在西安博物院、西安曲江藝術博物館開設公益性傳統工藝講座,分享細金工藝的歷史、技藝以及蘊含其中的文化內涵。“我希望細金工藝的文化被不斷感受和發掘,被更多人了解、認識、接受,真正走入大眾生活。”趙琳靜說。
“未來,我將通過新媒體等平臺,向大眾宣揚細金工藝之美,詮釋其蘊含的文化內涵,讓細金工藝迎來新的‘春天’。”趙琳靜充滿期待地表示。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