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白瑤
在對外傳播中,文化是交流交融交鋒的主戰場。
寶雞擁有8000年文明史、2770多年建城史,是周秦文化的發祥地,素有“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等美譽,誕生了西秦刺繡、木板年畫、鳳翔泥塑、社火臉譜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組成了寶雞燦爛文化的圖鑒。
為深入了解寶雞以文化為媒,提升國際傳播能力,5月23日至25日,省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聯合省致公黨,組織部分委員和專家在寶雞開展調研。
周秦文化亟待國際表達
厲王胡簋、墻盤、何尊……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印刻著周秦文化的珍品整齊羅列在陳列館中,向世人展示著周公禮制下的鐘鳴鼎食、尊卑有序的主流社會生活形態。
秦公一號大墓遺址、車馬坑遺址、祭祀坑遺址……在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考古出土的各類文物以及照片影像等讓人真切感受到古代先秦君王一統雍城的壯闊畫面。
……
調研組在感受寶雞周秦文化魅力,了解寶雞活用文化資源,打開國際傳播新局面經驗做法的同時發現,目前國際傳播對于文化的挖掘、處理、加工、傳播與資源整合力度不夠、國際傳播多為分散式進行,博物館文物外宣主要以展覽為主,數字業態、跨界融合、創意品牌不多,文物內涵的挖掘闡釋力度不夠。
“在開展國際傳播時要注重挖掘和整合不同地市文化,盡量避免由各地市根據各自資源規劃點狀傳播,應站在匯聚全省資源的高度,按照秦朝發展的歷史脈絡梳理旅游資源,做好頂層設計,統籌謀劃整體傳播策略。”省政協常委、省致公黨副主委李莉說,要真正將國際傳播做出成效,讓更多人知曉寶雞周秦文化,進而帶動寶雞旅游產業發展,形成秦文化旅游城市集群。
針對博物館傳播方式單一問題,省政協委員、郭氏集團西北、華北區域總經理肖亞珠建議,要以博物館之城建設為載體,按照“新建一批、提升一批、規劃一批”思路,依托寶雞周秦文化,完善博物館體系,“不僅要豐富博物館類別、行業,更要創新闡釋方式,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和價值,運用5G、VR、AR、裸眼3D等新科技,把更多文化內容、文化符號注入博物館,講好‘有意義、有意思’的周秦故事,走差異化、品牌化發展路子,讓博物館成為新興文化旅游產品,助力國際傳播。”
去年12月,國家文物局公布了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和立項名單,秦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獲批立項。這是寶雞市繼2017年周原考古遺址公園獲得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后又一次獲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
“寶雞周秦文化突出,應以此為引領,高品質推進建設周原考古遺址公園和秦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深入挖掘和闡釋文物資源中蘊含的優秀傳統和精神價值,加深公眾對文物遺產的認知,將大遺址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融為一體,打造出世界級旅游產品,進而擴大文物影響、拓寬傳播范圍。”肖亞珠說。
肖亞珠建議,要制定全市文旅商體融合經濟體規劃,吸引資金、人才、項目集聚,以優質資源推進業態深度融合,實現以文興旅、以旅促商、以商攜體,培育特色各異、形象突出、產品富集、影響力大的文旅品牌,著力提升歷史文化全球知名度。
非遺文化更需高調外宣
走進鳳翔區城關鎮六營村泥塑村,隨處可見的泥塑作品,引得調研組一陣贊嘆。如今六營村家家戶戶都在從事泥塑制作和銷售,泥塑工藝品更是暢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
省政協委員、陜西博霖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玉俠說,近年來泥塑的商品價值不斷突顯,有些人看到泥塑有利可圖,紛紛在家辦起了作坊,“這對于傳承與發展來說是一件好事,但民間藝術講究民間性、原始性、手工性,而流水線式的生產方式違背了民間藝術生產的特性和環境,讓民間工藝的藝術性大打折扣,進而影響國際美譽度。”
李玉俠建議,應加強藝術文化交流,通過經常性的藝術院校寫生、非遺藝人授課等方式,不斷宣傳、推廣非遺文化,確保非遺文化在國際傳播中的“純度”。
省政協常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孫武斌建議,要加大對非遺項目的申報、登記、評估、監測等工作力度,建立健全非遺項目名錄和數據庫,完善非遺項目分類、分級、分區管理制度。要建立非遺傳承人隊伍建設機制,提高傳承人的社會地位和榮譽感,加大對非遺傳習所、工坊、博物館等載體的建設和運營,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示范效應的非遺保護展示平臺。
調研組在走訪寶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千陽縣刺繡產業園、麟游縣文化館等地后發現,存在非遺類文化企業商品化、產業化程度不高,企業產值、帶動力不強,國際傳播效果不佳等問題。
“要充分挖掘非遺文化的內涵和價值,結合市場需求和消費趨勢進行創意設計和產品開發,注重非遺文化與現代科技、藝術、設計等領域的融合創新以及與其他產業的跨界融合,探索‘非遺+旅游’‘非遺+教育’‘非遺+電商’等新模式,打造一批具有時代氣息和市場競爭力的新型非遺產品,拓展非遺產業的發展空間。”孫武斌建議。
省政協委員、省黃埔軍校同學會秘書長丁莉萍建議,“非遺+旅游”模式要抓住“一帶一路”發展機遇,打造一批非遺研學旅游產品和演藝作品,構成完整的旅游文化生態鏈,加強宣傳力度,塑造國際傳播新標簽。
丁莉萍建議,應拓展非遺外宣渠道,形成國際傳播矩陣,開展非遺藝術節、非遺交流周等大型對外交流活動,以文創產品、手工藝品為載體,增設VR虛擬現實操作裝置等數字化媒體設備,增強非遺文化體驗感,展現非遺文化魅力和藝術張力。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