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記者 李榮
初夏時節,延安市吳起縣勝利山綠意盎然,掩映在蒼翠草木中的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園格外雄壯。
“八川兩澗兩大山區”,吳起縣屬于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也是全國退耕還林的一面旗幟。
20多年前,吳起縣流行著“山是和尚頭、溝是千丘丘、三年兩頭旱、十種九難收”的順口溜,這也是吳起縣當時農業生產的真實寫照。
1998年,為了改變惡劣的生態環境,吳起縣積極響應黨中央“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的偉大號召,實施了山坡地一次性退耕、封山禁牧、植樹種草的決策,大力推進國土綠化進程。經過一代代人的努力,吳起縣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十三五”以來,吳起縣完成營造林71.6萬畝,完成新一輪退耕還林21.3萬畝,林木綠化率達40.9%,林草覆蓋率達72.9%。
“我從小在吳起長大,小時候除了夏秋兩季能看到大片綠色外,冬春季基本看到的都是黃土,尤其是春天漫天黃沙,群眾苦不堪言,但自從實行退耕還林后,吳起變了,延安變了,整個陜北也變了。”省政協委員、民盟延安市委會主委馬曉翠說,經過20多年的接續奮斗,延安的山川大地實現了由“黃”到“綠”的歷史性轉變,現如今,陜北地區到處都是“抬眼見綠”的宜人美景。
為控制水土流失,促進生態恢復,自1999年啟動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20年以來,我國國土綠化進程不斷加速。20年來,我省依托“三北”防護林等重點工程,堅持以綠治黃,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種草,生態質量持續好轉,流動沙地全部得到治理,陜西的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公里,成為首個“拴牢”流動沙地的省份。
馬曉翠說,雖然近年來陜北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但陜北生態環境整體脆弱、資源保護壓力日益加大、森林質量不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差等問題還將長期存在,也制約了陜北經濟社會和人民生活高質量發展。
為進一步促進陜北退耕還林工程可持續推進,今年省兩會上,馬曉翠在提案中建議,要持續推進陜北重大生態修復工程,特別是延安的沿黃地區、白于山區和榆林的沙漠地區的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工程、濕地保護修復工程等,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立體化綜合治理體系;持續推進退耕還林,以綠色循環發展為抓手,深入推進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優質林產品供給能力和水平,形成林業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綜合效益雙贏格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全面推行林長制,切實壓實各級黨委和政府保護發展森林草原資源的主體責任,構建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的長效機制。
記者從省林業局了解到,1999年以來,隨著以退耕還林還草為主的生態工程持續實施,我省林草植被迅速恢復,森林覆蓋率達到45%以上,較退耕還林前凈增14個百分點,年均入黃泥沙量由8.3億噸減少到2.68億噸。以延安、榆林為核心的黃土高原成為全國連片增綠幅度最大的地區,綠色向生態脆弱的陜北地區延伸了400多公里,昔日的“黃土高坡”實現了由黃到綠的歷史性轉變。
近年來,陜西北部降雨量明顯增多,近兩年達到440毫米—570毫米,揚沙天氣明顯減少,空氣優良天數2020年達到320天左右,為全國呈現出“圣地藍”“榆林藍”。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不斷擴大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恢復。
陜西省2023年第1號總林長令明確要求,要科學安排國土綠化任務,加快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建設,嚴格實行造林、種草改良任務計劃與結果落地上圖,全年完成造林486.68萬畝,種草32.86萬畝。要強力推進秦嶺中段(南麓)、陜北地區、渭北地區等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和修復,持續實施沿黃防護林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工程,建設黃河西岸綠色走廊,2023年完成黃河流域營造林260萬畝,治理沙化土地93萬畝。
長期以來,我省依托“三北”防護林等重點工程,堅持以綠治黃,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種草,“三北”工程區累計完成造林5468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12.9%上升到36.3%,生態質量持續好轉。
省林業局局長黨雙忍表示,下一步,陜西林業系統將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實施深綠戰略,持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空間治理十大行動,著力建設“三北”防護林示范省、荒漠化防治示范省,不斷推動“三北”工程區林草植被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持續好轉。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