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學生和家長在西北大學博物館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參觀學習。
航天六院科技工作者在紅光溝航天精神文化區參觀學習。
“這次參觀學習,讓我們不僅對我國時間頻率領域的科技事業發展有了新的認識,更深切體悟了老一輩科學家為祖國科技事業的無私奉獻和艱苦奮斗精神,激勵著我們做好科研和教學工作。”6月12日,陜西科技大學文理學院教授張曉斐說。
當天,該院主題黨日活動在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堅守使命·為國授時”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舉辦,前來參觀的教師均表示受益匪淺。
“堅守使命·為國授時”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位于渭南市蒲城縣。該基地的布局以我國第一代授時系統——長短波授時臺建設任務為主線,生動反映了中國現代時間頻率領域的科技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全面展示了老一輩科學家為我國第一代長波授時臺從開始建設到完成一系列高精度授時發播任務的奮斗足跡。
5月30日,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門聯合發布了2023年度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單,陜西有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紅光溝航天精神文化區、西北大學博物館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等9個基地入選。
“我們依托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科學家精神宣教活動,著力將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打造成為黨員干部黨性教育的實訓地、科技工作者國情研修的教學點、青少年愛國主義和科學教育的第二課堂、社會公眾紅色旅游的新打卡地。在全省,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正悄然形成。”陜西省科協黨組書記李豫琦說。
建成17個國家級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
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是展示和宣傳為科技進步、民生改善、國家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個人及團隊先進事跡的示范性場所,具備教育功能,主要依托科技館、重要科研設施(平臺)、重大科技工程紀念館(遺跡)、科研院所、科技類人物紀念館和故居等設施建設。
開展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的建設和命名工作,旨在鼓勵相關依托單位及社會各界充分發掘和利用科學家精神教育資源,建設各有特色的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大力弘揚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內核的科學家精神,引導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堅定創新自信,面向社會公眾,特別是青少年講好科學家愛國創新奮斗故事。
去年5月,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門共同發布了全國首批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單,陜西有112大院航天精神教育基地、西安交通大學交大西遷博物館、航空工業自控所西遷精神紀念館等8家單位入選。加上今年入選的9個基地,陜西已建成17個國家級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數量在全國位居前列。
“我們在場館設施、展陳展品、科學家精神教育主題活動等方面對基地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引導各基地結合本單位特色,在相關科學家誕辰紀念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全國科技周、全國科普日、開學第一課等重要時間節點,積極開展特色鮮明、講求實效、形式多樣的科學家精神系列教育活動。”省科協宣傳文化部部長王曉利說。
王曉利介紹,下一步,省科協將持續為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開展宣傳教育工作創造有利條件,設立專項活動工作經費,資助特色展覽和宣教活動。同時,將積極謀劃建設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資源共享平臺,為基地的協同發展提供支撐與服務。
陜西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特色鮮明
西安科學家博物館、西安交通大學交大西遷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航空工業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院士館、西北大學博物館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我省的國家級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里,既有科技館、重要科研設施(機構和平臺)、重大科技工程紀念館(遺跡),也有科技類人物紀念館和故居、學校、科技企業等類型,品類齊全,特色鮮明。
以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院士館為例,該館展出了張錦秋院士建筑生涯中的16組代表作品,包括華清宮文化廣場(后更名大唐華清城)、陜西歷史博物館、陜西省圖書館與美術博物館、西安鐘鼓樓廣場、唐大明宮丹鳳門遺址博物館、黃帝陵祭祀大殿、延安革命紀念館、西安國家版本館等一系列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融為一體的項目。
“在院士館影音廳里,參觀者可以傾聽張錦秋院士對建筑、對陜西、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以及他對創新、對求實、對育人的孜孜以求。”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團委書記劉怡說。去年6月以來,院士館成立了志愿講解隊伍,已舉辦線上線下活動10余次,參與人數2.2萬余人次。
“我們支持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發揮其在領域內的影響力,與區域內的中小學校、高校院所、科技社團及企事業單位建立合作關系,提供形式多樣的線上線下科學家精神教育服務。”王曉利說。
除了國家級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今年開始,省科協牽頭聯合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國資委、省國防科工辦、省科學院等部門開展陜西省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設與服務工作。5月30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當天,首批陜西省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認定名單正式公布,航天液體動力展示中心、西北工業大學校史館、陜西中醫藥博物館等15個基地入選,陜西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設工作進入新階段。
打造科學家精神教育品牌活動
5月29日,一場題為《我和我的父輩》的訪談式教學在紅光溝航天精神文化區舉行。按照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校2023年領導干部進修班的課程安排,活動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貴田的長女張郁回到紅光溝,講述以張貴田院士為代表的老一輩液體動力科學家們在三線建設時期的創業故事,與學員進行面對面交流。
“張郁老師的分享和互動,將學員們一次次帶到那個甘于奉獻卻樂在其中的歲月,讓大家再一次直觀感受到三線建設者的奮斗歷程,帶給學員們的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心靈的凈化、思想的升華。”訪談式教學主持人、航天六院黨校副校長張偉利說。為豐富教學形式,航天六院圍繞“科學家精神”目標和主題,創新培訓課程模式,通過訪談式教學、學員互動參與,引導學員深度思考、增強感悟體驗、汲取精神力量。
不只是紅光溝航天精神文化區,陜西的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也圍繞自身特色和優勢,推出了一批品牌活動:西北大學博物館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的絲路丹心——黃文弼與絲綢之路特展、“凝聚少年心,賡續中國夢”主題研學,航天液體動力展示中心的中國航天日“航天點亮夢想”主題活動、“筑夢未來”定點幫扶夏令營,陜西省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進校園、社區活動,“科考第三極”大型融媒體科普活動等,均受到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關注與歡迎。
“建設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就是要通過實體化的基地場館,對科學家精神進行具象化、可觸摸的表達,在全社會凝聚思想共識,激發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磅礴力量。”李豫琦說,“省科協將進一步挖掘和利用我省科學家精神教育資源,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科學家精神弘揚工作,支持鼓勵基地通過組建區域聯盟等形式開展聯合行動,形成品牌效應,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陜西新篇章作出新的貢獻。”(記者 霍強文/圖)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