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記者從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九研究所(以下簡稱39所)獲悉:該所成功突破了基于主副伺協同控制的大口徑天線高精度控制技術,使得大口徑全向可動射電望遠鏡達到115千兆赫的觀測能力,可以靈敏地探測到黑洞、引力波、快速射電暴、暗物質等宇宙深處的天體活動信號。這些關鍵技術的突破為高質量建設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110米口徑全向可動射電望遠鏡(QTT)奠定了堅實基礎。
110米口徑全向可動射電望遠鏡站址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臺縣,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39所承擔了天線的研制任務。“110米口徑全向可動射電望遠鏡天線結構系統高度超過35層樓,口面面積約為23個籃球場大,由2000多塊面板拼接而成,重量超過5000噸。”該項目副總設計師趙武林介紹,“《自然》雜志將110米口徑全向可動射電望遠鏡列為2023年全球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之一。由于其口徑超大、工作頻段超高,建成后綜合觀測能力將居世界首位。”
“與‘中國天眼’不同,該射電望遠鏡全向可動,能夠以極高的靈敏度觀測大部分天區,并可以更精確地‘捕捉’觀測目標信息。但要想讓110米直徑的望遠鏡‘轉’起來,并非易事,即使是3級到4級的微風,都會大大影響其面形精度和指向精度,進而影響其探測精度。”該項目結構副總設計師李燕介紹。項目組經過七八年的研究論證,創新性提出基于主副伺協同控制的大口徑天線高精度控制技術,實現了天線幾何中饋源、主面、副面的最佳匹配,使其面形精度可以達到0.2毫米、指向精度達到2.5角秒。同時,項目組通過多種手段提高伺服控制精度和反應速度、降低系統噪聲,確保射電望遠鏡能夠“看”到更遙遠更清晰的宇宙。“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關鍵技術的理論研究和實驗驗證,進入工程設計階段。”李燕介紹。
據了解,110米口徑全向可動射電望遠鏡建設周期為6年,建成后可廣泛應用于地外文明探索、天體及生命起源研究等前沿科學領域,并可作為探月工程、火星探測等深空探測的重要裝備,為我國未來更遙遠的空間活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記者 張梅)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