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黃河流域省區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更加注重保護和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深入推進生態修復,不斷完善防洪減災體系,著力提升治理能力
根據2021年《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公報》,黃河流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5.96萬平方千米,其中修建梯田624萬公頃、營造水土保持林1297萬公頃、種草237萬公頃、封禁治理437萬公頃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姜辰蓉 袁月明 張武岳 李寧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黃河安瀾、再現清波,是中華兒女千百年來的夢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立足于全流域和生態系統的整體性,提出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成為引領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
黨中央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黃河流域各省區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更加注重保護和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深入推進生態修復,不斷完善防洪減災體系,著力提升治理能力。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水土流失、水質污染、濕地退化等問題明顯好轉,造福了兩岸群眾,保護黃河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各地共識。如今,新時代“黃河大合唱”已經奏響,九曲黃河治理史上的嶄新篇章正在徐徐展開。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景色(2021年5月13日攝)郭緒雷 攝
頂層設計全面著眼
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呈“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9省區,全長5464公里,是我國第二長河。黃河流域西接昆侖、北抵陰山、南倚秦嶺、東臨渤海,橫跨東中西部,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動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在國家發展大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曾經的黃河流域是我國乃至世界上土壤侵蝕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占總土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九曲黃河,橫貫東西,流域廣闊,治理黃河的歷史也是一部治國史。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黃河保護與治理進入到全流域、整體性的新階段。2021年10月,我國頒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這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是制定實施相關規劃方案、政策措施和建設相關工程項目的重要依據。
護佑黃河安瀾,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用制度和法治力量守護好母親河。2023年4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施行。這部江河流域保護標志性法律的出臺,為在法治軌道上系統性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各地也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結合當地實際各項措施,統籌推進黃河流域治理與保護。陜西處于黃河中游,地理位置重要,生態功能突出。近年來,陜西出臺黃河保護法貫徹落實意見,修訂《陜西省渭河保護條例》《陜西省濕地保護條例》并正式施行,印發《關于加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工作的意見》,全力護航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
地處黃河下游的山東省,12個部門聯合印發《山東省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針對部分重大事項,明確具體攻堅完成時限,為打響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制定“時間表”。山東的這一計劃不僅覆蓋全省16市,還詳細列明河湖生態保護治理行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行動等6項行動“治理清單”。
在黃河流域,協同保護理念已成為各省區共識。2022年,作為黃河源頭省份的青海省和山東省簽訂《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協議》,青海省黃河源頭生態觀測實現了向山東實時共享。從黃河源頭到入海口,構建起黃河生態保護聯合機制。2023年,陜西省與山西省簽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推動重大國家戰略落實落細。
生態修復水青山綠
黃河流域橫跨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等四大地貌單元和我國地勢三大臺階,擁有黃河天然生態廊道和三江源、祁連山、若爾蓋等多個重要生態功能區域。黃河是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難度最大、水害嚴重的河流之一,歷史上曾“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黃河流域一直是我國水土保持工作的重點,大規模的水土流失防治持續展開。據黃河上中游管理局副局長高健翎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水土保持工作,在黃河流域開展了一系列水土保持開創性的工作,為全國水土保持全面展開進行了有益探索,積累了豐富經驗。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進入到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高質量發展階段。
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陜西省米脂縣高西溝村曾經水土流失嚴重,群眾生活艱難。“山上光禿禿,下面黃水流,年年遭災害,十年九不收”曾是當地的真實寫照。幾十年間,靠著“發誓也要讓黃河里再沒有我們高西溝的泥”的一股信念,高西溝村的黨員群眾咬定青山不放松,通過山上緩坡修梯田,溝里新建淤地壩,荒坡陡處搞綠化,高西溝村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78%,林草覆蓋率達到70%。
陜西省自然資源廳數據顯示,陜西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開展以來,通過實施“三北”工程、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工程,植被覆蓋明顯增加,森林覆蓋率提高3個百分點,沙化土地面積減少到2030萬畝,860萬畝流動沙地實現基本固定和半固定,沙區植被覆蓋率達到60%。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效果顯著,入黃泥沙明顯減少,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7萬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壩3.4萬座,累計攔泥58億噸。
沿黃省區持續深化生態治理和生態修復,許多廢棄礦山經過生態修復,變成了良田、花園、林地。海拔2413.8米的河南第一高峰老鴉岔,曾是全國第二大黃金產地。長期粗放無序、高強度的礦山開采導致這里傷痕累累:山體破損、植被銳減、河流污染、礦渣遍地、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
當地政府痛定思痛,2016年開始進行生態攻堅整治:幾十萬人次參與,數億元資金投入,上千個礦口全部關閉封堵、數萬個礦山設施悉數拆除。3年時間,老鴉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處理礦渣2586萬噸,覆土70.9萬立方米,栽植苗木80.7萬株,撒播草種1.46萬公斤,治理恢復面積143.5萬平方米。經過生態修復和精心保護,小秦嶺重煥生機,滿目青翠再現。曾經難覓蹤跡的斑羚、林麝、豹貓、黃喉貂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逐漸頻繁出現。
“我們在全流域率先實施了河南省黃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持續提高黃河流域水質水平。”河南省生態環境廳綜合處工作人員郭泱介紹,目前河南省已規范化建設了28個市級、49個縣級、290個鄉鎮級水源保護區,先后完成130臺(套)落后低效裝備淘汰退出、151家重污染企業退城搬遷、119個園區和集群提升治理、1678家工業企業污染排放深入治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水平不斷提高。
“黃河輸沙量已經由20世紀80年代年均16億噸降低至近年來3億噸左右,水土保持取得巨大成就。”高健翎說。根據2021年《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公報》,黃河流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5.96萬平方千米,其中修建梯田624萬公頃、營造水土保持林1297萬公頃、種草237萬公頃、封禁治理437萬公頃。
大河奔騰,氣象萬千。從黃土高原到三門峽,從三江源到黃河三角洲,沿著黃河源而下,滿目青山、大河安瀾的生態長廊,正在加速形成。
陜西省合陽縣的合陽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內,群鳥翔集嬉戲(2023年2月3日攝)趙曉罡 攝
科技護河未來可期
水資源短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弱等,是現階段黃河流域面臨的主要問題。傳統的生態治理技術很難滿足當下需求,創新引領、科技支撐,成為新時代黃河治理與保護的必由之路。
2022年,科技部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實施方案》,提出采取相關科技創新行動和保障舉措,為生態修復技術突破,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健康穩定,流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提升提供有力支撐。
在三江源頭的青海省,生態環境部門工作人員輕點鼠標,黃河重點流域的實時觀測畫面顯示在大屏幕上:黃河源頭的鄂陵湖、扎陵湖波光粼粼,不時有幾只飛鳥經過;達日縣黃河辮狀水系寬闊游蕩,多股分汊在草原間來回搖擺;共和縣龍羊峽水庫景色秀麗,水流清澈……
據青海省生態環境廳工作人員陳良博介紹,這是青海“生態之窗”遠程網絡視頻觀測系統,是青海省生態環境廳根據全省重點生態保護區的分布特點,在2016年建成的網絡化遠程視頻實時觀測系統,經過7年的建設發展,“生態之窗”觀測點位由6個擴展到76個,實現了對黃河流域青海段重點流域的實時觀測。
黃河上中游管理局不僅持續開展黃河中游多沙粗沙區重點支流水土保持動態監測、典型小流域監測及野外原型觀測,實現了水土保持監測從點到面的轉變;還開發出水土保持“天地一體化”監管系統,實現了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統。
據黃河上中游管理局工作人員介紹,多年來,在黃河流域黃土高原區域,科研工作者開展了水土流失規律、水土保持技術等多方面科技攻關;構建了水土流失規律、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規劃、水土保持效益為主要內容的水土保持科學技術體系;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科學數據納入國家冰川凍土沙漠科學數據中心,實現了“行業數據”向“國家數據”的轉變。
在科研數據的支撐下,經過多年治理,黃河流域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已由20世紀90年代的45.43萬平方千米減少至2021年的25.93萬平方千米,減幅42.92%;水土保持率由42.83%提升至2021年的67.37%,提升近25個百分點。
地處黃河下游的山東省東營市黃河三角洲國家級生態保護區,“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能夠對三角洲的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進行實時監測。在這里的生態監測中心,中央大屏上就能看到黃河入海流路變遷、黃河三角洲變化、黃河來水來沙及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等情況。依托自然保護區上百處野外監測設備和視頻監控系統,監測中心結合5G、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搭建了鳥類動態實時監測系統。
全域著眼,科技為翼,九曲黃河,未來可期。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