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文物局介紹“深化‘標準地’改革 助推陜西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
“標準地”改革是一項以土地為載體的綜合性改革。深入開展“標準地”改革,能夠有效降低工業企業成本,不斷提高土地資源要素配置效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1年12月,《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探索推進“標準地”改革的意見》出臺,標志著“標準地”改革在全省正式啟動;2022年3月,《陜西省2022年探索推進“標準地”改革試點工作方案》明確2022年全省“標準地”改革任務,當年全省供應工業用地“標準地”174宗1.72萬畝,占全年供應工業用地總量的59%;今年,《陜西省2023年深化“標準地”改革工作方案》明確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推行“標準地”改革,《陜西省“標準地”改革工作指引》使我省“標準地”改革工作標準更明確、工作流程更規范、工作責任更清晰,1月至10月,全省累計供應工業用地“標準地”185宗2.0萬畝。
“標準地”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有效降低工業企業成本。事先開展區域評價,評價成果由區域內投資項目無償共享使用,企業無需自行開展,最大限度解決以往評價事項多、評價時間長等問題。以西安高新區先導院項目為例,企業拿地后2天即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平均少跑12個窗口,減少申報材料70份以上,節省費用超過100萬元,開工時間較約定時間提前30天以上。
“標準地”與以往工業用地最主要的區別是事前定標準,即根據產業導向和地塊實際,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設定控制性指標,對工業項目提出準入要求,以提高項目質量。以咸陽高新區賽普潤體外診斷試劑項目為例,建設前明確項目投產后固定資產投資強度不低于370萬元、畝均產值不低于200萬元、畝均稅收不低于19萬元。
全省各地在深化“標準地”改革的同時,積極推動告知承諾制,簡化項目審批環節、縮短項目審批時間;積極探索工業用地彈性年期出讓,縮短土地出讓年限、降低企業拿地成本;全力推動“畝均論英雄”綜合改革,開展畝均效益評價,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各項改革與“標準地”改革充分銜接、協同聯動,形成改革疊加效應,推動項目加快落地。(記者 李欣澤)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