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年終策劃 | 陜亮這一年

2023-12-30 07:43:38  來源:新華網陜西頻道  


[摘要]“長安復攜手,再顧重千金”。建交31年來首次以實體形式舉辦的中國-中亞峰會,標志著中國-中亞元首會晤機制正式揚帆起航,在綿延2000多年的中國-中亞友好交往史上寫就濃墨重彩的篇章。...

  2023年——

  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

  是持續推進高質量發展開創各項事業新局面的一年

  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一年

  也是陜西爭做西部示范譜寫新篇的一年

  中國,你好!陜西,你好!

  續寫千年友誼 開辟嶄新未來

  “長安復攜手,再顧重千金”。建交31年來首次以實體形式舉辦的中國-中亞峰會,標志著中國-中亞元首會晤機制正式揚帆起航,在綿延2000多年的中國-中亞友好交往史上寫就濃墨重彩的篇章。

  共同開創中國—中亞合作美好的明天

  大道不孤,命運與共。這一刻,紫云樓與不遠處的大雁塔光影交織,璀璨斑斕。古老絲綢之路的起點上,中國夢同中亞各國的夢更加緊密相連。以夢為馬,凱歌以行。從西安出發,中國攜手中亞國家,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道上闊步向前!

  千年古都 文韻悠遠迎盛會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2000多年前,悠悠駝鈴在古絲綢之路回響。今天,浩蕩壯闊的歷史長河為古城西安源源不斷注入文化自信,千年絲路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

  “駝鈴聲”回響 “絲路情”永傳

  灞河之濱,萬眾矚目。古都西安敞開懷抱,迎接來自中亞五國的貴賓。作為今年中國重大主場外交的開篇之作,中國-中亞峰會看點多、亮點足,碩果累累。

  文韻貫長安

  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累計1100多年建都史的西安不斷探索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城,孕育出從容自信、大氣包容的城市氣質,并帶來現代城市發展的創新活力與澎湃動能。

  陜西以文化賦能高質量發展

  腳下是600余年歷史的古城墻,遠眺是高樓林立的繁華都市,俯瞰是熙熙攘攘的人間煙火……已無數次登上西安城墻的講解員馬潘,仍不住感慨:“城墻見證了歷史文化綿延不絕,參與了地方發展與時俱進。”悠悠文脈,弦歌不輟。陜西,古老與現代貫通,厚重與時尚相融,以豐富多姿的樣貌呈現于世。

  文華勝處長安在

  時至今日,到長安一游仍是許多人的熱愛與選擇。2023年上半年,西安旅游人數達1.24億人次,旅游收入1501.8億元,均超過2019年同期水平。雁塔晨鐘,曲江春苑,灞柳風雪……典籍里的長安與今朝的現代都市融為一體,吸引著來自海內外的游客。一座城市,何以擁有這般穿越時光的吸引力?

  絲路起點書寫“一帶一路”開放新篇章

  2000多年前,張騫從長安(今陜西西安)出發鑿空西域,開辟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打開了東西方交流的大門。十年來,陜西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節點,再次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和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門戶。

  唐風漢韻弦歌不輟千年古都今朝更盛

  承載周秦漢唐悠悠文脈,新時代的西安作為國家中心城市、西北地區龍頭城市和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正處于戰略機遇疊加期、政策利好釋放期、綜合實力提升期,長期積累的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等優勢正在持續迸發,文旅帶動消費的獨特優勢正在集聚釋放,輝煌歷史與活力今朝已然融匯成發展的澎湃動力。

  西安如何現“長安”

  曲江流飲、雁塔晨鐘;山河千里國,城闕九重門;古老與現代交織,包容與開放并蓄……是這座古都的風情萬種和千姿百態。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西安,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華夏文明誕生發展的重要地區,涵養著意味雋永的古都文明和文化自信。

  這里發現一支“寶藏樂隊”

  “西安鼓樂”源于唐代燕樂,至今已流傳1300余年,是中國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器樂樂種之一。西安鼓樂曲調豐富、形式嚴謹、風格鮮明,又因演出人數眾多,涉及樂器廣泛,所以也被譽為“中國古代交響樂”。

  于山水交融間品味漢唐氣象

  巍巍秦嶺孕育萬千文化瑰寶。陜西西安不勝枚舉的文物與傳世的文獻相互印證。西安國家版本館又名“文濟閣”,位于秦嶺北麓,館藏宏富,文濟廳設置巨型書墻陳列精品圖書5萬余冊,以經史子集為線,氣勢恢弘、渾然一體。

  天空之眼瞰古都西安

  古之長安,今之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留下了鐘樓、城墻、大雁塔等諸多承載歷史印記的地標性建筑。近年來,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園等新興文化景區的火爆“出圈”更是帶給人們新的感觀盛宴。

  古韻悠悠展漢中新風

  在陜西省西南部,有這樣一座城,盤臥在巍巍秦嶺與綿綿巴山之間,湯湯漢水從這里發源,眾多典故在這里誕生,被譽為“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它便是,漢中。

  歐亞經貿合作不斷走深走實

  十年之前的金秋時節,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首次提出,2013歐亞經濟論壇也成為全國范圍內首個響應倡議的國際性會議;十年之后的灞水之濱,來自51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商學界人士齊聚,圍繞金融、經貿、能源、生態、科技等多個議題展開對話,共建“一帶一路”朋友圈不斷擴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共識。

  中歐班列十年回眸

  在西安國際港站,平均每1小時40分,一列中歐班列長安號便從這里駛出。十年來,中歐班列長安號年開行量從46列增長到超過4600列,從單一線路發展到開行國際干線17條,實現亞歐地區主要貨源地全覆蓋。經過多年建設和發展,西安國際港站已成長為國際化物流樞紐中心。

  秦創原的創新密碼

  作為陜西最大的孵化器,秦創原圍繞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和產業化這一核心,整合陜西工業基礎等既有優勢,激活科技成果、高端工藝等科技資源,重塑“科技—產業—人才—金融”高水平循環和有效協同,探索西部科教大省創新驅動新路徑。

  國家地理幾何中心內連外暢

  西安是國家地理幾何中心和古絲綢之路起點,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重要戰略地位。同時也是中歐班列建設發展規劃明確的中歐班列樞紐節點和集結中心,干線運輸和區域分撥功能顯著,到全國各大城市平均距離最短、速度最快、平均成本最低。

  古都西安發展勢頭強勁

  一季度,西安市地區生產總值2834.11億元,同比增長7.6%。數字增長背后,是付諸實踐的系列務實舉措。今年以來,西安市千方百計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努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構筑現代化產業體系,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上底氣更足、朝氣更顯,矯健步伐里彰顯出奮力追趕、敢于超越的使命擔當。

  這里變身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

  2022年生產新能源汽車突破100萬輛,問鼎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今年一季度,以62.8%的同比增速持續領漲,產量占全國的13.8%,全國大約每生產七輛新能源汽車,就有一輛產自這里……去年以來,在新能源汽車這個多方角力的新賽道上,十三朝古都西安異軍突起。

  “四支隊伍”為咸陽發展注入新活力

  渭水穿南,嵕山亙北,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的陜西省咸陽市,擁有兩千多年建都史。毗鄰西安的咸陽市,近幾年加快西咸一體化發展提升城市“含新量”,舉辦“人才興咸”大會推動建設人才高地,依托西安雄厚科技資源吸引科技成果轉化,隨著一大批新技術、新材料、新產業項目落地,城市高質量發展形成新活力。

  關中不“關” 拆籬破藩

  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平原城市群,是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城市群,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榮耀和厚重記憶。流量火爆的西安大唐不夜城的燈光,映照著今日關中平原城市群緊密相擁的璀璨前景。

  打造黃土高原生態治理樣板

  點滴匯聚,促成山川巨變。千溝萬壑,早已綠意盎然。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數據顯示,目前,黃土高原林草植被覆蓋度已達59%以上。山、川、塬、梁、溝、峁、壑……黃土悠悠百萬年。這片廣袤而古老的土地,已然碧水藍天,草木蔥郁。

  “洞穿”秦嶺調水 長江黃河“握手”

  鑿秦嶺,打隧洞,鏖戰10余載。一泓清水背后,是潤澤關中、解渴陜北、帶動陜南的世紀工程;是人類首次從底部橫穿秦嶺、施工難度世界罕見的超級工程;亦是為魚兒“修道”、為動物“讓路”的生態工程。

  黃河流域文物保護傳承觀察

  黃河奔流不息,文明綿延不絕。黃河兩岸,留存著燦若繁星的文化遺產。一件件文物,一處處遺址,展現了中華文明的多元與包容,賡續著連綿不斷的黃河故事。

  從“沙漠之城”到“生態糧倉”

  經全國玉米單產提升工程專家組測算,位于毛烏素沙地邊緣的榆林市靖邊縣張家畔街道陽光村的玉米增密度水肥一體化精準調控高產示范田,玉米畝產達到1350.36公斤。

  陜北黃土高原上的鄉村振興

  陜北民歌,一部用老镢頭鐫刻在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傳世巨著。它飽蘸革命老區的紅色文化和氣質,把陜北后生的夢想唱在了鋤頭和犁鏵里,把陜北婆姨的情懷唱在了鍋臺和窗花紙上,也唱出了黃土高原上的勤勞、自信和沖天豪氣。

  陜北老區新貌

  “如今的南泥灣,與往年不一般,再不是舊模樣,是陜北的好江南……”不遠處傳來熟悉而溫暖的歌聲。這首傳唱大江南北的《南泥灣》曾點燃了無數人的激情,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不僅記錄了延安時期三五九旅開荒屯田、開辟軍墾的光輝歷程,也見證了80多年來南泥灣的一次次蝶變。

  科技賦能助力產業向“綠”發展

  陜西省漢中市地處秦巴山區,這里是長江最大支流漢江的發源地,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要水源匯集區和供給地。近年來,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漢中不斷為產業“植入”科技元素,提升產業一線“含綠量”,持續促進“綠色顏值”轉換為“金色產值”,帶動當地農戶增收和企業發展。

  青山愈綠 產業愈興

  距離秦嶺北麓違建別墅拆除至今已有五年。記者近期再訪秦嶺北麓沿線看到,科學化精細化智慧化保護水平不斷提升,秦嶺護綠成效明顯。同時,西安市部分區縣持續推進多種類型的生態產業,綠色發展格局加快形成。

  當藝術風刮過鄉村

  過去5年,“藝術鄉建”讓這個曾經鮮為人知的秦嶺山村變身藝術空間。今年端午假期,5萬多人匯聚這里喝咖啡、聽爵士樂、看田野放映、淘手工造物……在村莊里忙碌的不只是農民,還有戴草帽的畫家、音樂人、戲劇表演者、“藝術村長”和鄉村振興顧問。

  “西遷”教授汪應洛的大我人生

  80多歲時,他仍在“和時間賽跑”,奮斗在管理學科的最前沿,2015年,他被授予復旦管理學終身成就獎。在致辭中,85歲的汪應洛鏗鏘有力地說道;“我將用我的余生,更加努力地來實現我們的中國夢。”

  曹修斌以"老黃牛"精神扎根政法戰線

  今年是曹修斌在政法戰線扎根的第27個年頭,從基層派出所到機關,面對各類政法工作,曹修斌總能保持嚴謹、專注、熱情。沉下心、多動嘴、多跑路,把心窩子掏給老百姓,把基層的一件件小事干好。

  47載做鄉親們的健康“守門人”

  64歲的鄉村醫生劉永生,被四里八鄉親切地稱為“村里的120”。誰家有個急病,一通電話,他就背著醫療箱趕來。從醫47年,劉永生接診病人少說也有10萬人次,出診萬余次。“把守護鄉親們的健康當作一生的事業。”劉永生這樣說,也這樣做。

  “朱鹮媽媽”守護“東方寶石”20載

  張軍風是陜西省珍稀野生動物救護基地朱鹮管理部部長,55歲的她守護“東方寶石”朱鹮超過20載。2002年至今,張軍風帶領朱鹮飼養技術小組,連續攻克了朱鹮人工育雛、自然育雛和義親撫養三大難關,共繁育成活朱鹮500余只,野外放飛140余只,她因此也被很多人稱為“朱鹮媽媽”。

  用愛溫暖“星星的孩子”

  10年來,在社會各界的關懷與幫助下,金色陽光康復中心技術水平不斷發展,通過一對一、小組課、集體課的形式,每日為近500名兒童提供社交、行為矯正、語言溝通、生活自理等康復及融合教育,已累計為超過3000個家庭提供幫助。

  西安有個“常媽媽”

  冬日寒夜里,52歲的西安人常向陽舉著牌子站在西安市兒童醫院門前,牌子上寫著“無償提供食宿”。這些年,常向陽不但站在醫院門前,也站在醫院的病房里、過道里,她把一批又一批的外地貧困患兒和家長接到距離醫院不到500米遠的“心羽家園”免費提供吃住,這個只有200平方米、放了12張床鋪的“家園”也成了很多外地病患家庭臨時的溫暖“港灣”。

  一位中國農婦的“畫中風景”

  當日子過好后,年過五旬的陳小玲終于拿起了畫筆,從芥子園的山石舟船到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她如同一個“畫癡”一般徜徉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甚至將臥室白墻改造成了畫板,在此臨摹龔賢的《松林書屋圖》。近十年來,她畫下了無數風景,自己也成了一道風景。

  窯洞“詩人”用腳寫出詩意人生

  自2018年12月至今,胡少杰用雙腳寫下近千篇古典詩詞,記錄心靈之沸騰、生命之熱烈。通過詩歌創作,他從“無端淚水濕寒衾”的迷茫、絕望,走向“輕言大笑甘和苦”的豁達、開朗,并在熱愛生命中“享晨風淡,午風烈,晚風涼”,“留歡詩酒茶,裁出漫天花”。

  特教學校里的陪讀母親

  陜西省渭南市特殊教育學校四年級學生趙懿菲,小時候被相關單位認定腦部發育遲緩。進入渭南市特殊教育學校上學后,母親王鴿辭去工作陪同趙懿菲上學,一年365天照顧女兒衣食住行。

編輯: 穆小蕊

相關熱詞: 脫貧攻堅 鄉村振興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