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勇正在為患者進行診療受訪者供圖
□ 記者 白瑤
“治病救人很有意義,看到患者從愁眉苦臉到笑逐顏開,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近日,榆林市政協常委、市中醫醫院院長杜光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從1996年大學畢業進入神經外科領域開始,杜光勇一直堅守“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的行醫宗旨,在顱腦創傷、顱內腫瘤、脊髓疾病、腦血管疾病、功能及先天性疾病的治療方面大膽創新,多次采用新技術完成高難度手術,用行動詮釋“醫者仁心”。
據了解,杜光勇在全國率先完成了三十余例腦干大量出血患者的手術治療,被老百姓稱為“榆林腦外一把刀”。
好醫生得有一身“硬功夫”
2023年6月的一天,顱內巨大垂體腺瘤合并急性卒中患者飛飛(化名)病情急劇惡化。“我起初沒當回事,以為休息一下就好了,沒想到后來眼睛看不見了。大家說找杜大夫能看好,就趕緊過來了。”飛飛說。
接診后,杜光勇與團隊成員商議后認為,患者垂體腫瘤巨大且伴有急性卒中,導致視神經受壓,必須盡快手術。
經過術前檢查,當晚9時,飛飛被推入手術室。
手術中,因腫瘤血供豐富,一度出現止血困難的情況,患者血壓忽高忽低,險象環生。憑借高超的醫術和團隊成員的密切配合,杜光勇多次化險為夷,順利完成手術。
“要做一名好醫生,首先得有一身‘硬功夫’。但精湛的技術不是與生俱來的,只有真鉆研,才能真提升。”參加工作以來,杜光勇辦公桌上始終放著醫學書籍和前沿進展資料,埋頭研究醫學難題、潛心鉆研醫術是他的工作常態。
疫情期間,時任榆林市第二醫院副院長的杜光勇臨危受命,擔任醫院新冠疫情聯防聯控執行組長,創造性推出過渡病房的舉措。這一舉措被國家衛健委采納并寫入新冠肺炎診療規范中,在全國廣泛推廣。
扎實調研才能精準“開方”
“擔任委員這幾年,我感覺政協工作越干越有意思,履職越來越有干勁。”作為一名履職八年的“老委員”,杜光勇圍繞醫療衛生和民生領域提交了多份高質量提案,他踴躍參與調研、視察活動,切實扛起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使命擔當。
長期以來,過敏性鼻炎在榆林呈現出季節性高發態勢,并一度成為影響市民生產生活的公共衛生問題。杜光勇長期處于醫療一線,深知過敏性鼻炎帶給群眾的痛苦,更加堅定了助力過敏性鼻炎防治工作的信念。
“近年來,榆林市委、市政府全方位防治過敏性鼻炎,但從市、縣各醫院過敏性鼻炎患者就診率,以及參與慢保鑒定的患者占比可以看出,該類患者就診依從性較低。”為此,杜光勇提交了一份關于過敏性鼻炎綜合治理的提案。
提案交辦后得到榆林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杜光勇提出的加強市級過敏性鼻炎防治專班職能、開展過敏性鼻炎多學科綜合診療等建議,被運用到具體防治工作中。
“接地氣、高質量的建議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多聽多看、扎實調研,才能精準‘開方’。”杜光勇說。
群眾有“醫”靠 幸福更牢靠
如今,杜光勇已從臨床工作轉入業務管理工作,職務的轉變讓他對醫療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有了更多思考。
“臨床工作主要是面對面接待患者,管理崗位則需要站在一個更全面的角度,為臨床科室的服務奠定基礎。雖然工作內容不同,但其實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服務患者。”杜光勇說。
如何讓公立醫院真正姓“公”,讓醫護人員更具獲得感、幸福感,是近年來醫療領域廣泛討論的話題。
在杜光勇看來,堅持公立醫院姓“公”是回應人民期待、滿足民生之需、提升民生福祉的集中體現,政府應在醫院運營資金、大型設備采購、專家引進培養等方面給予支持,“只有解決了醫院的后顧之憂,才能剔除市場化因素,讓醫院輕裝上陣,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新年已至,2024年兩會的腳步漸近。這幾天,杜光勇正抓緊時間完善上會提案。“我將持續關注公立醫院姓‘公’問題,拿出有分量的提案,助力醫院高質量發展。只有讓群眾更有‘醫’靠,幸福才會更牢靠。”杜光勇說。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