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唐冰
臘月將盡,山野蕭瑟,田畝間還未完全消融的積雪,昭示著來年的好收成。
2月7日,記者走進韓城市黨家村時令蔬果采摘園的溫室大棚,茁壯的西紅柿藤蔓順著牽引繩奮力攀緣,圓滾滾的果實長勢喜人,滿目翠綠中孕育著新春的勃勃生機。
“這茬西紅柿10月栽苗,目前一部分已經上市銷售,供應春節市場。”大棚內,黨家村村民、“棚主”朱建宏一會兒給西紅柿藤蔓打頂,一會兒彎下腰查看果實的生長情況,疏葉、拔草,手里一刻也不得閑。
采摘園內共建設有4座采摘大棚。成為“棚主”之前,朱建宏是一名長途貨運司機,“跑長途掙的是辛苦錢,十天半個月連續在路上都是常態。2022年村上建起了溫室大棚,需要有人管理,我就報名了。”
世人熟知的黨家村,是有著“東方人類傳統民居的活化石”“世界民居之瑰寶”美譽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近年來,依托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黨家村在鄉村振興中不斷探索景區和村級發展有機融合的新路子。建設采摘大棚,就是該村結合鄉村旅游布局發展特色項目的實踐路徑之一。
“黨家村旅游產業基礎比較成熟,村上勞動力也較為富余。2022年4月,我們結合鎮上產業發展規劃,通過流轉18戶村民的閑置土地23畝,投資147萬元建設了3座溫室大棚和1座拱棚,希望在挖掘村休閑農業旅游潛力的同時,進一步拓寬群眾家門口就業渠道,也為群眾‘菜籃子’提供更多保障。”西莊鎮副鎮長趙亞奇介紹道。
像朱建宏一樣在采摘園上班的共有26人,村民關愛華也是其中之一,“以前沒有工作,主要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現在孩子慢慢長大,我每天來大棚里做一些日常維護的工作,成了每月領工資的‘上班族’。”上班一年多,關愛華說自己對這份工作十分滿意。
振興靠產業,發展靠特色。對黨家村來說,豐富的旅游資源就是自己的特色。“冬季是旅游淡季,所以我們種植了經濟效益比較好的西紅柿和草莓。等到旺季的時候,就會種上時令水果,讓游客在游覽完黨家村之后,順道體驗一把采摘樂趣。”朱建宏以西紅柿為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座西紅柿大棚一年產量5萬斤左右,能為村集體增加12萬元收入。
“產業亮了、游客多了,經濟也就‘活’了。現在我們村不僅有4A級景區、農家樂和民宿,還有大棚產業,30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年人均增收3000元。這條以旅促農、以農促產、農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子,我們真是走對了!”黨家村第一書記郭小華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記者手記
古村新路
龍年春節前夕,我與報社同事承擔新春走基層采訪任務,回到家鄉韓城,又一次走進黨家村。之所以說“又”,是因為上次來黨家村也是因為工作。不同的是,以前來看的是民居,這次來看的是農業。
黨家村是韓城文旅產業發展的一張名片,但它并沒有被此“束縛”,而是立足文旅,探索尋找更多發展結合點,興產業、促就業、帶民富。據了解,除了此次采訪的采摘園項目,黨家村還以撂荒地整治為契機,探索發展認養農業,讓“沉睡”的土地資源變成“活資產”,為鄉村發展注入新動力。
采摘園項目剛剛起步,黨家村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格局也初步形成,不斷融入的新業態,正賦予這座古村落年輕的“靈魂”。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