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我剪的‘龍’!”1月30日,在西安市閻良區關山街道北馮村,9歲的周翊鳴舉起一張窗花,向身邊的小朋友展示。
剪窗花、寫春聯、有獎問答、歌舞表演……寒冬臘月,北馮村人潮涌動,群眾的熱情驅散了冬日的寒意。
當天,西安市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暨“我們的節日·春節”文化惠民活動在這里啟動。秦腔經典《周仁回府·夜逃》《花亭相會》《屠夫狀元》、小品《和平門里》、民樂獨奏《慶勝利》等文藝表演獲得群眾的陣陣喝彩。
“春節的民俗有哪些?”“春節倒貼‘福’字有什么講究?”……在緊張有趣的“新年知多少”有獎問答環節,傳統文化、春節習俗、閻良歷史等知識在一聲聲搶答中“走”進群眾心中,讓群眾在濃濃的節日氛圍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韻味和魅力。
在新春手工DIY活動區,折、疊、裁、剪、拓……現場群眾一同體驗傳統剪紙、拓印“福”字、龍年花燈的藝術魅力。大家親手制作的作品增添了節日氛圍。
“百人寫春聯”的現場同樣熱鬧。“老師,幫我寫一下這副春聯。”“過年貼春聯,紅火一整年。”“老師寫的春聯就是有靈韻!”……在群眾的一聲聲贊美和感謝中,書法老師滿足了群眾的一個個小心愿。
“以往春節,我家都貼買來的春聯,今年我也沾沾‘文化味兒’,過一個文化年!”北馮村村民李愛枝拿著墨香還未散去的春聯說。
在北馮村舉行的文化惠民活動,是西安市廣泛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一個縮影。2023年,西安市開展各類“戲曲進鄉村”文化惠民演出500余場;開展2023年全國“村晚”示范展示活動,線上線下共計70余萬人次參與;舉辦“大地歡歌”西安市鄉村文化活動,策劃推出154項文旅活動;高標準舉辦第五屆關中忙罷藝術節、“終南藝術季”系列文藝文化活動……
近年來,西安市不斷創新方式方法,著眼群眾需求,把文藝送到基層、把技術送到田間、把義診送到村頭,多措并舉助力鄉村振興,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持續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文化走進鄉村,科技也要走進田間地頭。西安市深入實施“科普惠農計劃”,推進科普活動深入鄉村,組建了糧食、蔬菜、獼猴桃等10個科技特派員產業技術服務團,2023年選派286名市級農業科技特派員走進田間,為村民開展農業技術培訓。目前,西安市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的“十鎮百村”實現了科技特派員科技服務全覆蓋。
在西安市鄠邑區,“戶縣葡萄”是一項具有代表性的產業,也是一張閃亮名片。“顆粒飽滿,晶瑩剔透,酸甜適中,帶有玫瑰香氣”是“戶縣葡萄”的獨特優勢,葡萄的每個特點都離不開科技的加持與種植技術的支撐。
“好的品種一定要配合先進的種植技術,這樣才能讓每顆葡萄的口感和品質都有保障……”在鄠邑區渭豐鎮元村潤土專業合作社,科技特派員張存花向村民傳授水肥一體化技術。
幾年來,在他的技術幫扶和指導下,潤土專業合作社成為鄠邑區的科技示范戶。他帶動元村及周邊群眾種植“陽光玫瑰”品種200余畝,指導村民應用田園清潔循環技術,有效降低了成本,實現了增產增收,群眾畝均收入達4萬余元。
除了科普“下鄉”,鄉村振興也離不開基礎醫療衛生服務的“護航”。
去年以來,西安市大力開展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工作,全市各大醫院派出醫務人員深入鄉鎮農村,開展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等義診活動,讓村民不出村也能看上“專家號”。同時,西安加快建設“15分鐘就醫服務圈”,實現每個行政村至少有1家標準化村衛生室,成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以慢病患者、老年人、孕產婦群體為服務重點,上門為群眾提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大大提升了基層群眾健康水平。
下一步,西安市將從農村實際和農民需要出發,進一步深化“三農”工作,扎實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廣泛組織并動員各方面資源力量,讓“三下鄉”活動成果更多、更好、更持久地惠及群眾。(記者 段承甫)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