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掛式椰糠栽培水肥一體化種植模式最大限度節約種植場地;屋面雨水收集系統全面用于溫室灌溉;回液收集處理系統實現水肥循環再利用……在一座通體玻璃的立方體“廠房”內,農產品正從“生產線”上源源不斷地產出。
“與傳統溫室不同,玻璃智慧溫室大大增加了農產品單位面積產量。以前農產品產量‘以畝論英雄’,但在這里要‘以平方米論英雄’,現在種植的櫻桃番茄每平方米產量可達60公斤。”富平智慧農業產業基地負責人張旭龍自豪地說。
在地處關中平原的陜西省富平縣,記者走進基地中這座總面積5萬多平方米、頂高7.4米的溫室時,有種“眼前一亮”之感,不僅因為陽光穿過高透光率玻璃,營造出比傳統溫室大棚更加明亮的環境,更因為種種現代農業技術應用帶來的沖擊——
一排排種植槽整齊排列,無土栽培的番茄長勢正盛。青色的櫻桃番茄密密麻麻結成一串又一串,站在升降平臺上的女工沿著軌道,不停地給藤蔓打老葉、疏花疏果;不遠處的巷道上,幾名采摘工站在與自己身高平齊的位置,正在采摘鮮紅透亮的成熟番茄。
2月23日,工作人員在富平智慧農業產業基地采摘番茄。新華社記者 張晨俊 攝
張旭龍說:“去年11月,我們對這一茬番茄進行第一次采摘,今年7月上旬采摘結束,全程可節省很多人力,周邊幾座村莊的婦女完全可以勝任日常管護和采摘工作。”
后端操作的簡便,得益于中前端的智慧化管控。負責技術操作和大棚管理的,是這里的12名工作人員,他們運用新的技術載體精耕農業,被人們稱作“棚管家”。
在“棚管家”李婷婷的手機中,溫室農產品日產量、總產量進度及各項指標的統計分析,都動態詳盡地顯示在程序中。“手機就是新農具,相比上一代智能系統,現在的系統預警和報警更靈敏,能根據監測數據給出更準確的結論。”她說。
“生產種植區由智能環境控制系統調節,為溫室作物提供最適宜的生長環境,溫度控制可精確到0.1攝氏度。”張旭龍說。
2月23日,工作人員在富平智慧農業產業基地包裝番茄。新華社記者 張晨俊 攝
富平縣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杜榮告訴記者,當地有良好的光照條件、水熱充足,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智慧農業技術落地。
“科技助力的現代農業,在解決‘誰來種地’問題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些掌握先進農業科技的‘棚管家’群體的出現,順應了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需要。”杜榮說。
富平縣智慧農業產業基地是凱盛富平現代智慧農業有限公司在全國布局的17家智慧農業產業園之一。張旭龍坦言,遍及東中西部的園區管理經驗,讓他們的智能管控技術更具普適性和推廣性。
2月23日,工作人員在富平智慧農業產業基地操作智慧控制系統。新華社記者 張晨俊 攝
富平高新區現代農業局負責人劉亞亭說,這些技術人員基本上都是農學和園藝專業的大學生,集約化生產帶來的效益,讓這些高技術人才選擇留在了縣域。
“我們已經做好迎接生產旺季的準備。”張旭龍說,產品分揀裝盒后,將第一時間發送到東部沿海城市、西安等周邊城市的大型商超和互聯網平臺。
“當天采收、當天發貨,上午采摘的鮮果下午就能抵達西安終端市場。這意味著消費者將這些番茄端上餐桌時,看到的番茄會和采摘時一樣鮮紅透亮。”張旭龍很是自豪。(記者 賀占軍、鄭昕、張晨俊)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