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實習記者 秦瑤 首席記者 李榮)4月1日,記者從西安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7周年建設情況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七年來,西安區域在貿易投資便利化、“一帶一路”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協同發展等方面大膽探索創新,推動127項改革試點任務全面落地,累計形成686項創新案例,其中39項案例得到國務院和相關部委通報肯定,88項案例在全省復制推廣,自貿試驗區已成為全市對外開放的排頭兵和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
突出重點領域制度創新
七年來,西安區域全力推進貿易、金融等重點領域開放創新。
通關效率大幅提升。集拼出港企業通關時效提高2-3天,實現國際貨物24小時“隨到隨提、隨到隨裝”。建立智能關務中心,推動區內企業報關效率提高95%以上。上線運行全國首個“加工貿易云報核系統”,可為加工貿易企業在賬冊核銷過程中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提高核銷作業效率90%,壓縮通關時間50%以上。
開放載體不斷拓展。全國首個內陸港口啟運港退稅試點資質在西安港實施,全省首個實現倉儲和安防監控系統實時與海關聯網聯動的保稅倉庫——浐灞國際會展公用型保稅倉投用,全省首創的“二手車出口+中歐班列+綜保區集結+啟運港退稅”業務模式,將充分發揮中歐班列的通道優勢,大幅提升二手車出口業務成效,助力西安打造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二手車出口集結中心。
金融服務持續完善。探索形成“科創企業票據融資新模式”“通絲路跨境電商人民幣結算服務平臺”等4項國家級制度創新成果。“絲路國際保理平臺”累計為中小微企業提供人民幣融資超過55億元,美元融資3000多萬元,服務中小企業超2000家。截至今年2月,西安區域新增市場主體214833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1015家,注冊資本億元以上企業1151家,新增市場主體是揭牌前的8倍。
積極對標國際經貿規則
七年來,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主動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加強研究,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著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政務服務效能不斷提升。在全市率先設置“潮汐窗口”,建立“企業寧靜日”制度,設立西北地區首個省級RCEP企業服務中心,不斷提升服務開放型經濟的營商環境建設水平。
人才發展環境持續優化。鼓勵優秀外國留學生畢業后直接在自貿試驗區工作,探索開展外籍人才創新創業試點,頒發了全省首張外國人才創業工作證。持續優化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及流程,設立全市首個自貿人才交流基地,加快釋放人才紅利、助力企業發展。
法治環境持續向好。建設臨空經濟仲裁院,設立全省首個知識產權巡回審判庭、知識產權保護站工作站,上線運營全國首個國際商事法律線上公共服務平臺,初步形成“一站式”國際商事法律服務體系。
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營商環境報告中,西安市多次獲評中國營商環境評價標桿城市,并被認定為全國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在去年年底舉辦的2023國際化營商環境創新發展論壇上,西安獲評“2023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標桿城市”。
加快區域協同聯動
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的先行先試,為西安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以及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提供了強大動力。
在陸空聯動拓通道方面,圍繞中歐班列(西安)高質量開行,推出艙單歸并、全程統一運單、寬軌直達班列等20多項創新舉措,“艙單歸并”新模式節省企業90%以上通關費用。截至目前,中歐班列(西安)國際干線增加至18條,“+西歐”集結線路達23條,班列的開行量、重箱率、貨運量等核心指標持續位居全國前列。在航空口岸探索形成“大型機場運行協調新機制”“進口快件智慧監管模式”等10余項創新舉措,開通全省首條(西安—哈薩克斯坦)TIR(國際公路運輸公約)國際跨境公路貨運線路。截至目前,機場累計開通全貨運航線43條、第五航權航線4條。
在國際產能合作方面,建設中歐合作產業園、中俄絲路創新園,支持愛菊集團、隆基綠能等企業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設立分銷網絡、生產基地和物流園區。聯合高校舉辦“一帶一路”留學生創業大賽,“一帶一路”電子商務培訓班等活動,為西安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奠定堅實基礎。
在多方協同促創新方面,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先后加入黃河流域自貿試驗區聯盟,與青島、煙臺、濟南等沿黃流域9省(區)25個經濟功能區開展知識產權協同保護、行政審批一體化跨域通辦等服務合作;與云南、四川等5個自貿試驗區探索推進中老鐵路多式聯運“一單制”改革創新;與連云港、鄭州等9個自貿片區共同發起成立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自貿試驗區聯盟,進一步深化產業、通道、貿易便利化等方面的協同合作。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