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許鵬 通訊員 王國麗
有一群從澳洲、歐洲遠道而來的“客人”在陜西省榆林市定邊縣磚井鎮天水村安家落戶、棲息繁衍,孕育出具有三邊獨特邊塞基因的后代。
定邊縣是游牧文化、草原文化、邊塞文化、農耕文化匯集區域,文化積淀深厚。
蔣登科察看牛舍
“如何才能讓父老鄉親過上幸福生活?我左思右想,決定通過發展規模性產業帶動鄉親們脫貧致富。”看著鄉親們靠種地維持生計,定邊縣政協委員蔣登科深知給他們四五千元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變“輸血”為“造血”。懷揣著對這片土地的熱愛,2014年,他拿著多年積蓄和部分銀行貸款,與妻子一同創辦了定邊縣甜水艷興肉牛養種植公司,開啟了“與牛相伴”的生活。
“首先得培育合適的品種,從源頭把好質量關。”為尋找適合這片土地的牛種,蔣登科先后從澳洲、歐洲引進牛種,歷時6年,與本土優質秦川黃牛經過三代雜交培育,形成了具有三邊獨特邊塞基因的優良品種。
經過幾年的摸索,蔣登科培育出了體形大、肉量多、肉質好、生長快的“三邊牛”,但由于投入大、風險高等原因,農戶們遲遲下不了決心進行肉牛養殖。為此,蔣登科四處學習、請教,研究制定了“公司+農場基地+專業合作社+養殖農戶”的方式,與農戶簽訂養殖合同,為周邊困難群眾免費發放優質母牛,實行統一賒購母牛、統一配種培育、統一養殖標準、統一防疫治療、統一回收牛犢的“五統一”管理經營模式,為養殖戶解決了后顧之憂。
“通過養牛,我們擺脫了靠天吃飯的困境,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了。”村民們說。
近年來,隨著牛場規模不斷擴大,蔣登科已發放1000多頭牛,為100多戶農戶實現了每頭牛5000余元的純利潤,每戶年收入增加2萬余元。同時,帶動部分農戶從貧困戶成為養殖戶,養殖規模大的農戶甚至達到每年純利潤20萬元。
蔣登科認為,“以地養畜、以畜促農”的種養模式,不僅可以守住“錢袋子”,還可以端穩“鐵飯碗”。他秉承綠色、環保、天然、營養、無公害的理念,大力發展人工種草,帶領大家建設了800畝苜蓿草料基地、1000畝玉米草料基地、140畝大豆草料基地,現已形成畜牧養殖、飼草種植、飼料加工、糞污還田的種養互動互促的畜牧業生態鏈條,以糞污還田保障糧食安全,提高土壤質量和農產品品質。如今,肉牛存欄1600余頭,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每年銷售額可達1000余萬元。
“今后,要進一步研究如何提升肉牛產業附加值,打開肉牛產業發展新格局,讓肉牛養殖成為群眾增收的‘強引擎’。”蔣登科說。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