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劉凡銆
“一碗熱面一臺戲,扛著鋤頭去種地。”秦腔是我國西北最古老的戲劇之一,這句流傳于陜西民間的諺語,生動表達了三秦百姓對秦腔的喜愛。
步入新時代,接過接力棒的秦腔人堅守傳統、擁抱當下,通過創排劇目、豐富表達、開展惠民演出等,將更多經典劇目搬上舞臺,在求新求變中讓秦腔“古調”有“新彈”。
精品力作迭出 演繹時代故事
“飛過千條河,越過萬重山。曾經黃沙八千里,今朝碧玉連九天……”2023年11月15日晚,一場融合當代音樂元素的秦腔現代戲《生命的綠洲》在珠海華發中演大劇院上演,現場座無虛席。
自2022年10月首演以來,由省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梅領銜主演的《生命的綠洲》先后在榆林、北京、深圳等地演出。李梅在劇中化身防風治沙的陜北婆姨何玉芳,為觀眾講述從“千年沙漠”到“萬里綠洲”的人類生態奇跡故事。
劇本創作是文藝院團的安身立命之本。近年來,省戲曲研究院繼承延安時期首開戲曲現代戲創作先河的傳統,以現實主義創作風格創排出《生命的綠洲》《楷模村》《路遙的世界》等秦腔現代戲。
“聚焦平凡而偉大的精神,省戲曲研究院以觀照時代、觀照主流、觀照高尚的題材選擇,創作展現新時代發展成果、描繪新時代精神圖譜的優秀劇目,期待滿足百姓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李梅說。
復排是對經典全方位的傳承。“復排老劇目是守正創新、繼承發展、弘揚秦腔藝術的具體落實。”在三意社社長侯紅琴看來,復排的劇目要與時代并軌,力爭讓精品劇目在新時代持久流傳。
2022年6月17日,在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上,侯紅琴將《玉堂春》這一經典劇目再次發揚光大。
“侯紅琴的表演,守正而創新,在繼承‘肖派’傳統的同時,又賦予了別樣的新意,可謂是繼承傳統又別開生面的‘示范性’演出。”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辛雪峰評價道。
為了讓古老戲曲煥發青春光彩,近年來,西安多個秦腔院團對“沉睡”的老劇目進行復排,推出經典傳統戲的“青春版”,拓展秦腔藝術傳播途徑,展現新時代戲曲守正創新之風。
2018年,易俗社社長惠敏莉帶領團隊上演了青春版《柳河灣的新娘》《三滴血》,2023年又推出青春版《奪錦樓》《白蛇傳》《昭君行》,這些戲劇在劇情構思、舞美設計上迎合了現代審美需求,讓不少年輕戲迷直呼“過癮”。“復排不是復制,要精心進行符合時代的改進、升華,既不失傳統,又體現新的時代印記。”惠敏莉說。
豐富表達形式 拉近受眾距離
2023年8月,易俗社推出全國首款秦腔夜游文旅體驗項目《易俗社·梨園夜》。作為易俗社開拓戲曲藝術表達的創新探索,《易俗社·梨園夜》以“夜游+沉浸式”為特色,由“百戲之祖”“百年芳華”“百花爭艷”等篇章組成,受到大批年輕游客的喜愛。
“多場景、多樣態、多風格的演出形式,能夠結合當下年輕人的審美興趣,讓戲曲藝術走出單一演出空間,回到日常生活。”《易俗社·梨園夜》策劃者蒲國偉認為,當代觀眾對戲曲藝術的觀賞需求,正在從傳統的方寸小舞臺走向沉浸式演出空間,通過多樣態觀演關系,可以讓更多人了解秦腔、喜愛秦腔。
古調新彈,守正出新。近年來,易俗社在豐厚傳統中尋找創新表達方式,從打造中國首個以秦腔藝術為核心的文化街區——易俗社文化街區,到虛擬數字人“秦筱雅”驚艷“出道”,再到攜手高校等社會力量設計秦腔文創IP,堅持著眼當代生活,觀照當代人的情感與審美,不斷拉近與受眾的距離。
2023年12月27日,三意社將莎士比亞經典劇作《哈姆雷特》改編為秦腔劇目《宮廷計》,用唱、念、做、打演繹這部世界文學史上的偉大悲劇,在豐富秦腔舞臺表現形式上,走出了一條古老藝術與西方文化接軌的新路。
“我們希望追求‘核是莎劇、魂是秦腔’的藝術境界,在遵循秦腔本體的基礎上,以開放與靈動的舞臺形式、敘事架構為觀眾奉獻一臺中西合璧的經典大戲。”侯紅琴說。
在侯紅琴的帶領下,三意社相繼創排了大型秦腔新編歷史劇《司馬遷》、紅色現代戲《陜北往事》、移植劇目《安國夫人》《秦豫情》等一批優秀戲曲作品,以新形式、新表達架起戲曲與青年觀眾之間的橋梁。
“中國戲曲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堅守傳統基礎上的創新史。”李梅認為,守正與創新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如果說“守正”是堅定文化自信自強,堅守戲曲的人民性、本體性,是對優秀傳統的守望與回歸,那么“創新”就是在“守正”基礎上,對時代發展、現實生活的體驗和關照,是推進陜西戲曲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實踐之舉。
傳承秦腔薪火 服務人民群眾
當下的秦腔,不再止步于劇院。
“滿園花兒齊開放,綠樹蔭濃細草長……”3月28日下午,西安市蓮湖區青年路小學校園里,一陣秦音緩緩傳來,來自三意社的戲曲藝術家正在為孩子們講解秦腔經典折子戲《火焰駒·表花》。
今年,三意社與青年路小學結對共建“秦腔少兒傳承中心”,通過系統化教學,讓孩子們接觸秦腔文化,感受文脈綿延。
這些年,秦腔正悄然發生著從“進校園”到“駐校園”的變化,除了“秦腔少兒傳承中心”,秦腔“駐校園”的案例還有很多,如在西安高新第七小學組建“古韻秦音”秦腔社團、在曲江第二小學等學校建立“秦腔教學基地”等。
用青春力量綻放傳統戲曲之美。2022年4月,西演·青年團揭牌成立,這批“00后”“秦腔新苗”通過勤練苦學,撐起一部部經典大戲,為秦腔舞臺吹來青春之風。
侯紅琴堅持親自上陣送戲下鄉,巡演腳步遍布西北五省。她說:“戲迷的熱情回應永遠是前行的最大動力。”
“越是基層偏遠的地方,越要有我們的足跡。”惠敏莉說。
省戲曲研究院始終把“多演出”作為衡量劇院發展的重要指標,連續17年堅持“西安天天有秦腔”活動,累計演出近5000場;為農村地區送戲下鄉,年均演出400余場;通過云端平臺開拓線上演出市場,2022年推出惠民演出直播68場。
“我們堅持守正創新,強化使命擔當,盡己所能將大秦之聲送到更多人耳畔。”李梅表示。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