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和他制作的“魚化泥叫叫”
□ 記者 李彥伶 文/圖
捏塑、刻壓、開哨孔……一塊巴掌大小的泥巴在楊帆手中行云流水般瞬間化身“孫悟空”,經過燒制、繪畫,魚化“泥叫叫”呈現在眼前。
“魚化泥叫叫”又稱“戲人”“娃娃哨”,是一種傳統的民俗手工哨子,清末傳入西安魚化寨,興盛時期當地有兩百多戶人家都在制作“泥叫叫”。2013年,“魚化泥叫叫”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5月20日,在陜西省文化館曲江館區一樓,記者見到了前來參加中美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的“魚化泥叫叫”技藝第五代傳承人楊帆。
在熱愛中堅守
作為土生土長的西安市魚化寨村民,“泥叫叫”陪伴楊帆長大,與他有著不解之緣。
楊帆告訴記者,父親楊云峰十幾歲便練得一手做“泥叫叫”的好手藝。制作“泥叫叫”需要先借助模具做出造型,父親天性勤奮且熱愛鉆研,不斷設計制作新模具。如今市面上看得到的“泥叫叫”,幾乎都是用父親研制的模具做出來的。
上世紀80年代,楊云峰和村上幾位同鄉共同成立了泥哨工作室,希望將“泥叫叫”技藝傳承下去。在楊帆記憶中,自家炕頭經常擺滿了父親制作的劉備、諸葛亮、張飛等人物的“泥叫叫”。耳濡目染下,少年楊帆學會了“泥叫叫”制作技藝。經過四年在西安美術學院的求學,楊帆萌生了傳承“泥叫叫”技藝的想法。
接過成人手掌大小的“孫悟空”造型模具,楊帆說:“真正從父親手中接過模具的那一刻,自己頓感肩有重擔,傳承義不容辭。”
講好非遺故事
“楊老師,您看看我制作的這個‘泥叫叫’好看嗎?哨孔大小合適嗎?”西安高新區第十二小學學生張陳好拿著自己制作的“泥叫叫”向楊帆請教。
西安高新區第十二小學前身是魚化小學,“泥叫叫”是這片土地上人們的共同記憶。為傳承好非遺,楊帆定期來到學校向孩子們傳授技藝,深受師生的歡迎。
楊帆說,盡管現在玩“泥叫叫”的人少了,但孩子們仍然對這項技藝充滿興趣。一般大概經過五節課的學習,孩子們就能獨立完成“泥叫叫”的制作。有一個孩子因制作的“泥叫叫”形象逼真,被大伙稱為“泥人王”。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這項技藝,楊帆先后走進西安美術學院、西安培華學院等多所高校講述“泥叫叫”的歷史及制作技藝。
“父親做的‘泥叫叫’是他們那個年代生活的真實寫照。隨著時間推移,‘泥叫叫’制作技藝需要不斷推陳出新,這樣才能適應時代要求。”楊帆說。
為了更好適應市場需求,楊帆與父親整理出經典秦腔劇《鍘美案》《五典坡》《游龜山》等人物造型,將單一的“泥叫叫”改為連體多人、多孔齊鳴,引得游客驚呼一個“絕”字!
在堅守中傳承
5月20日,在陜西省文化館曲江館區,來自揚州的顧女士被眼前色彩鮮艷的“泥叫叫”所吸引。
楊帆介紹,魚化寨獨有一種上好的制哨泥料黑壚土,取自地下兩米以下,由于土質細膩無雜質,遇水酥軟、干后堅硬,很適合做“泥叫叫”。
隨著時代的發展,“泥叫叫”等傳統玩具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老一輩人以歷史典故、戲曲等人物為創作源泉,新時代非遺傳承人自然也要守正創新、與時俱進。
面對非遺傳承人老齡化、傳統手藝社會關注度不高等現狀,楊帆時常會感到無奈。如何拓寬“泥叫叫”生存空間,提升影響力,楊帆一直在思考。他希望通過非遺人的共同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保護非遺。
雖然已是耄耋之年,但楊云峰依然堅持在家中制作模具。楊帆說:“父親的精神令我感動,這也讓我在傳承之路上走得更加堅定。”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