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李濟樸 記者 殷博華
藥材好,藥才好。陜西作為中藥材資源大省,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深厚的中醫藥文化底蘊,是國內中藥材重要的適生區,蘊藏著種類繁多、品系純正的中藥材資源,出產的中藥材被稱為“秦藥”。
為進一步研究分析加快推動我省中藥產業規范化、標準化發展,實現全省中藥產業發展擴容提質,6月6日,省政協醫藥衛生體育委員會圍繞“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議題召開專家協商座談會,與會民主黨派代表、省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和相關市政協負責同志共同“把脈問診”,為推動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集智聚力。
會前,省政協醫藥衛生體育委員會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專家進行專題調研,深入了解部分中藥材種植園區、種子種苗繁育基地、藥企在科技創新、產業化發展等方面的情況。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2024年陜西省中醫藥文化建設指導意見》等政策法規的相繼出臺,為中藥文化和產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中醫藥的弘揚傳承,需要推動中藥文化向教育、文旅等產業延伸。”延安市政協副主席張秀認為,要持續保護和繼承中醫藥文化,重視中醫藥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
張秀建議,要編寫地域特色中醫藥普及讀本,促進中醫藥經典保護與挖掘。要宣傳中醫藥文化,開發文創產品,提升中醫藥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打造地域中醫藥文化品牌。要加強中醫藥機構文化建設,推廣科學規范中藥養生知識,切實增強群眾認同感,進一步提升健康素養。
“地頭”與“床頭”是中藥產業鏈的兩端,各自承載著重要職責與使命。如何圍繞中藥產業鏈兩端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
渭南市政協副主席王志斌在前期調研中發現,中藥產業上游產業鏈表現活躍,以加工與制造為主的中游產業鏈和以消費為主的下游產業較為薄弱。他建議,要完善中藥材栽培、繁育、養護、存儲運輸等全鏈條技術性規范文件,開展種植培訓和指導,規范施肥用藥,保障中藥材產量、質量和安全。要加快培育中藥材生產經營龍頭主體,實施中藥人才培養,支持中藥材產品研發,推動中藥材種植鏈、生產鏈和消費鏈貫通互融,帶動倉儲物流、包裝材料、制藥機械等相關配套服務產業提質增效。
“中藥產業涉及農業、工業、商業等多個領域,具有較強的綜合效益和社會效益。”省政協委員、商洛市政協副主席夏啟宗建議,要加快構建中藥現代產業體系,以傳承中醫藥理論為基礎,設立省級中藥材產業發展基金,打造一批引領中藥產業發展的標志性項目和一流學科。要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整合全省中醫藥科技優勢資源,構建中醫藥科技協同創新高水平科研平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要鼓勵協同創新,加強與發達地區及國際科研力量的合作,深化中醫藥療效研究、拓展應用,研發高質量產品,形成現代化中醫藥診療體系,提高臨床價值。
優質中藥材是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物質保障。
“高質量發展中藥產業,關鍵是高質量發展中藥的源頭——中藥材生產。”省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省中醫藥研究院針灸研究所副所長黃麗萍建議,要建立中藥材生產、收購和庫存相關的國家機制,保障中藥材供應安全和價格穩定。要設立權威決策機制和聯席會議制度,涵蓋多領域企事業單位,明確陜西中藥產業發展目標和規劃,出臺有吸引力的扶持政策,組建規范化中藥材生產和投資機構,引領推動陜西高質量發展中藥材生產。
1月17日,我省發布的《陜西省中醫藥強省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提出了強化中醫藥科技賦能行動等舉措。如何讓中藥產業迸發出新質生產力的活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
省政協委員、省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張玉蓮建議,應建立信息化、標準化的中藥研發模式,完善“臨床經驗-基礎研究-臨床應用”創新鏈和療效評價證據鏈,匯集中醫藥典籍、名家經驗、望聞問切信息,囊括個體化療效數據,通過人工智能、多組學聯合分析篩選數據,搭建科研平臺,推動中藥研發創新體系建立。
省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陜西醫藥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閆占社建議,要發揮高校資源優勢,培養專業人才和一流研發團隊,進一步提升我省中醫藥科教水平。要推進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加強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合作,開展中藥產業科研創新項目,加快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提高市場對接效率,增強中藥產業創新力、競爭力。要借助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和秦創原平臺,加強新藥研發和“秦藥”中成藥二次開發和成果轉化落地。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