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白瑤
近年來,榆林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擴大進出口貿易,全方位聯通內外,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展示榆林魅力。作為內陸城市,榆林如何實現開放型經濟突破發展?6月4日至6日,省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在榆林開展專題調研,摸實情、找問題、查實癥,深入了解榆林開放型經濟發展情況和困難瓶頸。
在神木市東風金屬鎂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們正抓緊生產電動車輪轂,這種以金屬鎂為原材料深加工制成的輪轂,質量輕、強度高,備受市場青睞。從2016年起,該公司先后與摩拜公司、滴滴公司簽訂生產供應輪轂合同,打開了國內市場。
“起初以生產粗鎂錠為主,后來開始尋求轉型,將粗鎂錠進一步加工成鎂合金制品,增加產品附加值,但目前鎂深加工產品的國外市場沒有打開,出口仍以原材料為主。”該公司總經理趙剛說,“這與產品沒推廣出去有關,對海外市場需求和貿易規則也不熟悉。”
省政協委員、陜西博霖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玉俠建議,企業要利用專業市場營銷團隊,塑造產品品牌,選擇適合海外市場的宣傳手段,形成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吸引更多海外訂單。相關部門應充分利用外經貿服務平臺優勢,為企業提供更多海外市場信息,幫助企業了解外貿法律法規和市場規則,積極與海外展會對接,帶領本地企業走出去,了解行情、推廣產品、對接市場,幫助企業融入海外市場。
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榆林有著豐富的煤、油、氣、鎂等資源,近些年能源化工資源的出口優勢不斷增強,2023年榆林主要能源化工產品出口17.12億元,占全市出口總值的29.7%。但目前能源化工資源出口仍以原材料為主,生產延伸產品、深加工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的企業較少,沒有形成規模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榆林開放型經濟提質升級。
“榆林出口貿易量大,出口結構還需進一步優化,只有形成不依賴原材料且針對新材料新技術具有高附加值的產業,才能推動榆林出口貿易實現跨步發展。”省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單英驥建議,應在生產能源化工類原材料的延伸產品上下功夫,將原材料的生產地變成高附加值產品的制造地、集成產品的集成地,從“我有啥賣啥”變為“我制造啥賣啥”,最終演變為“我集成啥賣啥”,逐漸改變依靠原材料的對外貿易模式,優化出口結構,推動榆林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
如何培育壯大能源化工延伸產品加工類企業?單英驥建議,要構建“政府補貼+產業基金”的聯動支持方式,加大企業轉型升級的補貼力度,實現以補貼換產業,以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開放型經濟新的增長點。
作為不沿邊、不靠海、不臨江的內陸城市,榆林能源化工類產品出海如何運輸?
榆林象道國際物流園匯集鐵路整車與集裝箱到發、汽運集攬與分撥、倉儲與初加工基地、煤炭交易等服務于一體,建成室內堆場150萬平方米、鐵路專用線17條線路42公里,集成無人閘口、無人過磅、箱貨位管理、線上派車等系統,成為榆林對外貿易物流運輸的新模式和新渠道。
“我們原本設計年最大鐵路發運量超過5000萬噸,但目前來看,發運量仍舊不足。”公司總經理李睿說。物流園發運的產品主要以煤炭為主,發運品類集中度高,存在品種單一的問題。
李玉俠建議,要積極爭取周邊大型煤礦的物流運輸權,為周邊煤礦提供用于倉儲的倉庫,給予企業更多便利條件,并圍繞物流優勢和數字化物流信息系統進行廣泛宣傳,吸引更多企業合作。要在開拓市場、挖掘貨源上下功夫,深挖市場潛力,積極與榆林紡織業、制造業等多類型行業企業對接聯系,拓寬貨運品類,提升鐵路運量,助力榆林更多產品加速出海。
榆林不僅是能源大市,也是農業大市,是陜西的“新糧倉”。近年來,榆林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積極推動綠豆、蕎麥米、紅棗、脫水蔬菜、小雜糧等特色農產品出口,越來越多的農產品走上國際舞臺。其中,脫水蔬菜是近年來重點培育的出口深加工產品,成為出口新的經濟增長點。
米脂精秋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生產速凍果蔬及果蔬脆的外貿企業,2021年3月投產運營,銷售網絡覆蓋國內國外市場,遠銷新西蘭、日本、韓國等國家。
調研組發現,企業產品質量雖然上乘,但沒有打響品牌,產品包裝不亮眼,商業模式不完善,影響了海外市場的進一步擴大。
省政協常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副主任王運林建議,要優化產品包裝,尤其是企業名稱設計應更為顯眼,展示產品優勢,吸引消費者眼球,并積極與商超、航空公司合作,設置銷售專區專柜,將產品作為航空餐配發,提高產品知名度和銷量。要打造全新的商業模式,營造與產品相匹配的消費場景,讓果蔬脆成為人們休閑娛樂不可或缺的食品,助力對外貿易增長。
當前,國際市場對于高品位、高質量、優品種和無毒無害無污染的農產品需求高。為推動農產品加速出海,榆林亟待調整農產品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贏得更多國際市場份額。
“農產品出口未來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有獨特的國際核心競爭力。”省政協委員、榆林中科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人事教育部教育培訓主管王振中建議,要對農業企業進行綠色轉型改革,用綠色產業發展模式取代以往單一追求產量的農業產業發展模式,擴大綠色健康農產品規模。要按照國際農產品領域的準入規則和質量標準,嚴格要求農產品綠色生產的各個環節,完善農產品質量檢測和追溯體系,最大限度減少農藥殘留,助力更多農產品獲得國際市場認可。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