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寇靜 記者 王斌
走進商南縣過風樓鎮太平莊村,往日撂荒的土地煥然一新,一排排玉米長勢喜人,村民們穿梭在田地間除草、控旺、追肥,一片繁忙景象。近年來,商南縣著力推動撂荒地整治復耕,這也是縣政協關注的焦點。
7月8日,商南縣政協召開十屆十二次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圍繞“農村撂荒地復耕及耕地保護工作”議題面對面交流,就進一步加大撂荒耕地復耕力度、完善耕地流轉機制、提高土地利用率等協商建言。
秦嶺大山里的商南縣位于陜豫鄂三省八縣交界處,屬于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貌,受農業比較效益偏低、耕種條件差、農民外出務工等因素影響,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現象。商南縣政協對此高度關注,緊扣縣委、縣政府工作部署,將農村撂荒地復耕及耕地保護工作列入年度協商工作計劃,組織專題調研組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積極尋找治理對策。
近年來,商南縣先后制定了《商南縣深入開展耕地恢復保障糧食安全工作方案》《商南縣2023年恢復耕地工作實施方案》等政策,成立耕地恢復工作領導小組和督導組,統籌推進撂荒地復耕及耕地保護工作。截至目前,全面完成3816個圖斑10269畝出土見苗舉證工作任務,已復耕地塊128個1109.77畝,復種118塊975.65畝,建成高標準農田7.75萬畝。
調研組在前期實地察看中發現,造成商南縣耕地撂荒的原因有耕地“非糧化”、撂荒地復耕和耕地保護責任落實力度不夠、“占補”“進出”平衡矛盾突出、協同聯動的工作合力不強等,需采取更加強勁有力的措施,從深入宣傳、科學規劃、嚴格執法、核實基數、分類施策、監管考核、節約利用、項目支持、政策引導、示范帶動十個方面,進行針對性的綜合施治,保障好農戶的“錢袋子”和國家的“糧袋子”。
“撂荒耕地治理的首要工作是摸清底數,全面掌握耕地撂荒現狀。”董文華常委建議,應充分利用好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成果,科學分析最新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未耕種耕地圖斑數據,建立信息臺賬,精準掌握現有撂荒地庫存數量、位置、面積、類型等信息,為精準治理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雖然耕地撂荒現象屢禁不止,但站在農民的角度上,‘撂荒’也實屬無奈之舉。”劉永宏委員認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撂荒地難題,動力在收益、關鍵在政策。他建議設立糧食安全專項資金,嚴格落實地力保護補貼、實際種糧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實現誰種植誰受益,從根本上解決耕地撂荒重新開發種植積極性不高的問題。
黨琳委員建議,要摸清全縣耕地、永久基本農田,以及未批先建、批而未供、閑置、低效用地和可用于占補平衡地塊的底數,嚴格審核“進出平衡”轉出圖斑,加快制定“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建立撂荒地復耕和耕地保護工作長效保障機制,推進常態化聯合執法,實現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
“耕地保護工作不僅是地方發展的要素保障,也是地方財力、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的要素。”曹燕山委員建議,要學習和借鑒試馬鎮道德農機合作社、金絲峽鎮萬春千園種植合作社的先進經驗,探索建立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和產權交易市場,鼓勵農戶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采取出租(轉包)、入股等方式流轉土地經營權,提高耕地質量和群眾收益。
晏明堂委員建議,推進高標準農田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農業機械化種植的政策引導力度,培育種養、農機作業、科技帶頭人等新型農民,提高糧食單產水平,保障農民種糧收益。
“耕地是農業發展之基、農民安身之本,是確保大國糧食安全的根基。”商南縣政協主席張賢慧表示,要切實發揮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依托界別委員優勢,持續關注農村撂荒地復耕及耕地保護工作,深入協商建言,為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貢獻智慧和力量。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