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閆智 實習記者 馮倩楠
8月7日凌晨,巴黎奧運會男子摔跤古典式60公斤級決賽中,中國選手曹利國不敵日本選手文田健一郎,收獲一枚銀牌。這是中國男子摔跤在本屆奧運會上獲得的首枚獎牌,同時也追平了奧運最好成績。
同一時間,省舉重摔跤柔道運動管理中心主任楊長嶺正在家中觀看這場比賽。作為一名老“摔跤人”,楊長嶺時刻關注著我國摔跤事業的發展。
左一為楊長嶺
上世紀70年代的西安,由于物質條件有限,人們的休閑娛樂活動不多,武術、摔跤較為流行。彼時,楊長嶺生活的小院里,住著一位民間摔跤高手車富安,他帶領著一幫人在小院門口練習摔跤。
楊長嶺自幼酷愛武術,便拜車富安為師,練習中國式摔跤達五六年之久,這也為他日后獲得全國冠軍奠定了基礎。
1980年,楊長嶺進入陜西省體育場業余體校,利用業余時間練習摔跤,只是從中國式摔跤改成了國際古典式摔跤。
“中國式摔跤比賽可以抱腿,可以用踢、別、挑的方式摔倒對方,但不能用拳打對手。而古典式摔跤比賽不能抱腿,不能用腳踢、別、絆對方的腿。”楊長嶺說,那時年齡小,適應能力強,再加上喜歡摔跤,很快就把方向調整過來了。
1981年,年僅16歲的楊長嶺代表陜西省參加了上海青年古典摔跤比賽。
前排左三為楊長嶺
“第一次參加大型比賽,充滿興奮和渴望,感覺自己的訓練就是為了這一天。”楊長嶺回憶說,由于缺少參賽經驗,比賽中又遇到來自北京和內蒙古的優秀運動員,那場比賽并沒有取得較好的成績。
出師未捷的楊長嶺并未氣餒,追求摔跤夢想的決心反而更加堅定。接下來的幾年時間,他更加刻苦地訓練,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和戰術水平。
1983年,楊長嶺成功入選國家隊。從1984年到1989年,他連續6次在全國大賽中獲得冠軍,逐漸成為中國摔跤隊的中堅力量,這也讓他更新了自己的目標——登上奧運賽場,為國爭光。
1988年漢城奧運會,楊長嶺參加了國際古典式摔跤57公斤級比賽。
“因為抱著拿獎牌的目標去,在賽前我經歷了相當一段時間的刻苦訓練,但臨近奧運會,身體卻到了疲勞期,狀態并不是很好。”首次參加奧運會的經歷,楊長嶺至今記憶猶新,“在進駐奧運村后,或許是環境導致心態各方面發生變化,身體狀態竟然奇跡般地恢復了。”
在經過緊張激烈的6場比賽后,楊長嶺在最后一場與希臘選手爭奪銅牌的比賽中惜敗,最終以4勝2負的成績取得第四名。
“銅牌賽非常遺憾,我本來可以讓國旗升起。”楊長嶺說,最后一場比賽打得十分膠著,直到快結束前,雙方比分仍是0比0。最后時刻,他使用繞背轉移技巧,將對手摔在了身下。原本以為要到手的分數卻被裁判給了希臘選手,一步之遙錯失獎牌。
盡管如此,楊長嶺還是創造了當時中國摔跤隊奧運會最好成績,成為陜西體育界在奧運拿分第一人,也開創了中國摔跤隊的拿分紀錄。
漢城奧運會后,楊長嶺又參加了1990年北京亞運會,并獲得57公斤級亞軍。此后,楊長嶺選擇急流勇退,在國家隊和省隊擔任了幾年教練后,又從事了體育行政管理工作。
歲月流轉,楊長嶺已經從昔日的摔跤健將成長為如今的陜西舉重、摔跤、柔道的“掌門人”,承擔著培養后備人才的重任。
在管理工作中,楊長嶺同樣展現出他在摔跤場上的堅韌和專注。在楊長嶺的辦公室里,一張全年訓練計劃的巨幅時間表被掛在墻上,在辦公時,他只要一抬頭就能看到這張計劃表。
“今時不同往日,隊伍有周密的備賽計劃,運動員也有更科學、合理的訓練計劃。”工作期間,楊長嶺經常到訓練場觀察運動員的訓練狀態,分享自己的經驗,幫助他們解決技術難題,關心他們的生活和成長。
“拼搏精神、智慧和力量,是每一位運動員所必須具備的品質。”在楊長嶺的積極倡導下,省舉重摔跤柔道運動管理中心不斷加大對青少年運動員的培養力度,通過科學訓練、心理輔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綜合培養,共為國家隊輸送了20多名優秀的體育人才。
在2017年第十三屆全運會上,陜西運動員彭飛在男子85公斤級古典式摔跤決賽中獲得金牌,這是繼第六屆全運會楊長嶺奪冠后,陜西運動員時隔多年在全運會上再次獲得男子古典式摔跤冠軍。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陜西女子摔跤運動員景瑞雪榮獲女子自由式摔跤63公斤級銀牌。
此外,以舉重運動員陳桂明、柔道運動員布合等為代表的陜西運動員,也多次在國內外賽場上斬獲佳績,為陜西舉重、摔跤和柔道事業的發展發揮了引領作用。
“巴黎奧運會期間的摔跤比賽我一場沒落,‘摔跤人’是我永遠的身份。”楊長嶺說,每當看到年輕運動員在賽場上奮力拼搏的身影,他就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模樣,那份對勝利的渴望與追求從未改變。
“希望在我們的努力下,有更多陜西運動員進入國家隊,為陜西爭光、為國家添彩。”這是楊長嶺作為一名“摔跤人”最殷切的希望。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