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馬尤翼 記者 滿淑涵
“兩岸同胞同文同種、同根同源,更應攜手合作、加強交流,創造更優質的教育環境,共同為中華民族培育優秀的人才而努力。”臺灣中華兩岸人民和平交流協會副理事長強富翔開場致辭的一番話,為兩岸教育工作者鼓足信心。8月16日,由省臺辦和省教育廳主辦、西安市教育局承辦的“兩岸中小學教育融合發展研討會”在西安舉行,近70位兩岸教育界的專家、校長和教師共同探討數字教育的創新成果,為解決數字時代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新挑戰和新問題積極建言獻策。
教育數字化轉型轉什么、怎么轉?
“教育數字化轉型不能追求簡單復制,必須保持足夠的開放度、彈性化和人文性。”西安經開第八小學執行校長朱磊從課堂教學、學生成長、學校管理和教師發展四個方面分享了他對數字教育多元機制的探索和思考。
陜西師范大學智慧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白浩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已覆蓋教學育人全過程全環境,包括課前個人知識建構、課中知識協同建構、課后反饋評價體系等。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思考人才培養的方式方法,建立基于AI學習共同體的知識協同建構教學模式。
“以信息化技術推進教育教學改革,首先要轉變的是教學觀,尤其在基于AI學習共同體的知識協同建構教學模式下,學生要先學后教。”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高麗文同時也表達了她的顧慮——老師和學生的個體創新性是否會受到影響?
這樣的擔憂引發了臺灣員林家商教務長劉彩緞的共鳴。“先學后教是一種創新的學習方法。其實我們都希望能夠發揮孩子最大的潛力去取得最好的成績,但值得思考的是,到底是來自外界的壓力迫使學生成績好,還是孩子們的內生動力想要達到更好的成績。”
如何幫助孩子找到更好的自己?劉彩緞分享了臺灣地區中小學實施的生涯教育做法。這種方式注重學術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相互融通,通過追蹤記錄學生的生涯檔案及合作開展多元的職業試探活動,引導學生了解自我特質和興趣,了解工作環境和就業結構的基本形態,從而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
西安市西航一中校長劉筱蓬表示,兩岸老師的關注點高度契合,讓AI賦能“教與學”,更好地促進學生自由、全面、個性化發展。“數字化手段終究要服務于教育教學和師生成長,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成長。”劉筱蓬認為,數字化手段能輔助老師完成教案,但不能完成老師對孩子的教育,教育更多的是一種創造、一種情感、一種理想信念,如果教師沒有樹立這樣的教學理念,反而會給教學工作帶來負擔。
對于臺灣高雄市陽明小學前校長呂淑屏來說,這次陜西之行還是一次久違的“圓夢之旅”。
多年前在一次參觀交流活動中,呂淑屏與來自陜西的渭南桃園學校校長王琰一見如故,兩人互留聯系方式,之后每年都會抽出時間交流工作。“這次我們又在西安相聚,感覺非常親切。”呂淑屏動情地說,參加此次陜臺文化交流活動,不僅老友重聚,還結識了優秀同行,建立了深厚友誼,學習了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希望未來能同大陸同仁有更多交流互動,共同探討兩岸中小學教育融合發展新路徑。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