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青銅鑄文明 文脈傳千秋——陜西青銅器保護與傳承觀察

2024-09-28 07:16:12  來源:陜西日報  


[摘要]一代代陜西文物保護工作者,用他們的智慧和對歷史的崇敬之心,守護著泱泱中華的“文明密碼”...

  我國青銅文明源遠流長、燦爛輝煌。青銅器是中國古代禮儀與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

  在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有一件名為“何尊”的青銅器,其內底部銘文中的“宅茲中國”字樣是迄今為止發現“中國”二字最早的文物記載。幾千年來,“中國”二字的內涵不斷演變、發展,不僅是地理概念的標注,更是中華文明日新月異的見證。

  走進陜西各大博物館,仿佛穿梭于歷史的長河。特別是那一件件青銅“國寶重器”,如一部部“青銅史書”,見證著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滄桑歲月。

  一代代陜西文物保護工作者,用他們的智慧和對歷史的崇敬之心,守護著泱泱中華的“文明密碼”。

  宅茲中國 器以藏禮

  9月26日9時,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講解員開始了一天的訓練。“我們每天都要進行發聲和形體訓練,讓自己保持良好狀態,不斷提升表達能力,為參觀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講解員劉瑞雪說。

  展覽“宅茲中國”單元只展出了“鎮院之寶”何尊一件文物。它上圓下方,體現著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通體有4道鏤空的大扉棱裝飾,上腹部飾以蕉葉紋和蛇紋,腹部及圈足飾饕餮紋,饕餮巨目利爪,粗大的卷角翹出器面;內底部有122字銘文,包含“宅茲中國”“德”等字樣。

  劉瑞雪告訴記者,何尊銘文中的“德”字,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增加了“心”字底,代表道德的含義。這不僅表現了字形的變化,也表明了3000多年前一種新的政治理念——德政的出現。

  除何尊、逨盤、秦公镈外,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現存青銅器、玉石器、陶瓷器等文物48萬余件,其中珍貴文物3200余件。

  吉金鑄國史。透過歷史的層層面紗,一件件青銅器向人們展現了時代的變遷。逨盤完整記錄了單氏家族八代人輔佐西周12位君王的重要歷史;?簋器形龐大,號稱“簋中之王”;四十三年逨鼎記錄了最早的“任前廉政談話”……經過時間沉淀和磨礪的國之瑰寶,將古人的智慧娓娓道來。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院長寧亞瑩介紹,在文物保護工作者的努力下,這些青銅器文物不僅還原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展示了當時的科技水平,還為進一步探索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研究資料。

  以器述史 通達古今

  9月25日上午,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參觀的陳先生用手機仔細拍攝青銅器上的紋飾。“看文物就是看過去人的生活。”陳先生說。

  經過時間的洗禮,眼前這些文物雖然色彩斑駁,但精美的線條清晰可見。這不由得讓人產生聯想,當年的王公貴族是如何炊金饌玉、奉匜沃盥、鐘鳴鼎食的?周秦的千軍萬馬又是如何厲兵秣馬、披堅執銳、劍光如電、戈影似風的?

  “近年來,我們在數字博物館應用、虛擬智能數字形象打造、文創衍生品開發等領域積極創新,進一步拉近了文物與觀眾的距離,較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把‘文物’帶回家的愿望。”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副院長翟慧萍說。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今年8月,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推出“何尊”酒杯、饕餮紋茶具、寶博君IP形象系列產品等40余件文創產品,在第十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上大放異彩。文物正通過研學、文創等形式,在新時代煥發出嶄新活力。

  積極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推動相關活動進學校、進社區,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開設研學課程,打造“青銅樂坊歡樂行”“銅趣古今”等社教品牌,增強講解、展示、教育、文創的科技性、藝術性和趣味性,持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10月,“輝煌七十五載,厚植愛國情懷”國慶節主題活動將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開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青銅器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宣傳闡釋,更好激發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對偉大祖國和中華文明的熱愛。”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宣教部副主任王睿說,“我們將繼續深入挖掘文物內涵,充實教育資源,豐富教育活動,強化社會服務,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傳承文脈 觀往知來

  9月25日,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研究生王子昱小心翼翼地用毛刷刷去青銅器表面的附著物。

  “文物修復要經歷撰寫文物檔案和修復日志、X光片拍攝、表面清理、除銹去氯、矯形、拼接、補配、緩蝕封護、拍照記錄和驗收入庫等多個流程。”王子昱說。今年6月開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與西北大學合作實施青銅文物保護修復項目,目前正在對38件文物進行“治療”,為文物的研究和展示提供科學依據。

  去年,寶雞市開始實施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可移動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項目,對全市15家文博單位的部分珍貴文物進行數字化采集。項目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將文物以數字化的形式進行保存、展示和研究。

  “了解文物、保護文物,其實也是傳承文化、守護文明。”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保管部副主任崔瑞華介紹,以何尊為例,博物院利用物聯網技術和傳感器等設備,實時監測展柜內的濕度、溫度等各項關鍵指標。工作人員在展廳、庫房安裝了智能安防系統和預防性保護監測系統,確保文物安全。

  西北工業大學校園內也矗立著一座何尊雕塑。

  9月25日,西工大材料科學與考古研究團隊青銅工藝研究小組負責人楊歡正在為參加第75屆世界鑄造大會作準備。青銅工藝研究小組通過現代技術定性、定量還原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制作工藝,了解中國青銅冶鑄技術的發展歷程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這是世界上首次使用鑄造模擬進行古代金屬文物研究。

  “西工大有業內領先的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我們引入金屬材料學中成熟的凝固理論,是想告訴人們,幾千年前的工匠為什么能鑄造出薄厚均勻且渾然一體的巨型青銅器。”楊歡說。

  楊歡表示,陜西出土的大量青銅器證明了這一地區曾經發達的科學技術水平。她希望通過自己的研究,還原過去勞動人民的創造過程。

  文脈傳承,潤物無聲。青銅文明夯實了中華文明之根基,成為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顯著體現,是民族精神風貌的重要表征。以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為依托,持續推動文化的繁榮發展,定將不斷書寫中華文化新篇章。(記者 趙茁軼)

編輯: 陳戍

相關熱詞: 青銅器 保護 傳承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