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的林地面積有多少?1.87億畝!
陜西的森林覆蓋率變化有多大?從1962年的18.8%增加到了45.93%,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多公里!
除了數字的變化,讓陜西白水方山林場的老護林員郭建黨感受更真切的是:巡護從靠雙腿到用雙眼,護林從群眾怨聲不斷到齊心合力,林場由伐木場所變身森林公園……“變化太大了,舍不得退休,還想接著干!”望著遠方郁郁蔥蔥、層巒疊嶂的山林,郭建黨深情地說。
近日,記者跟隨陜西省委網信辦主辦的“綠水青山踏歌行 三秦大地生態興”活動,走進秦嶺南北的國有林場,親身感受護林工作的深刻變化。
渭南市方山林場(航拍圖)。人民網記者 孫挺攝
變思路,“顏值”即“價值”
李西峰是西安市周至縣厚畛子林場的一位老護林員,20多年前,他還是一名伐木工人。“之前經濟來源只有木頭,后來不讓砍了,生活怎么辦?”說起2000年全面啟動的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簡稱“天保工程”),李西峰直言,“天保工程”實施初期,林場周邊的群眾怨聲不斷。后面在一項又一項政策、一批又一批資金的持續傾斜支持下,他們驚喜地發現:山更綠了,林更密了,山林中各種野生動植物逐漸多了起來,隨之發展起來的森林旅游、綠色食品、林下種養等模式,也讓他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現在,步入厚畛子林場,層林微染秋韻,眾多景點串成林場經濟增長“珠鏈”。黑龍潭、一線天、黑河峽谷等100多個景點,集吃、住、行、游、 購、娛為一體,已成為西安及周邊群眾的打卡勝地。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周至縣森林旅游接待游客量450萬人次/年,各大景區收入超800萬元/年,綜合收入超10億元/年。
西安市周至縣厚畛子林場(航拍圖)。人民網記者 孫挺攝
特別是隨著一系列綠色發展舉措的精準落地,陜西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新興產業也在加快轉型、提質發展。2023年,陜西林業產業總產值超過1710億元,創建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15個、省級森林旅游示范縣3個、省級自然教育基地28個。
漢中市留壩閘口石林場發展的菌類種植。受訪對象供圖
2024年5月,陜西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計劃到2027年,全省林下經濟綜合利用林地面積穩定在2000萬畝以上,全產業鏈年產值達到300億元以上。
變手段,“雙眼”替“雙腿”
立秋剛過,陜西白水方山林場略染秋韻,峽谷中騰升氤氳。為了守護好這片林子,在方山林場工作40多年的郭建黨等一批老護林員可沒少吃苦。“那時候全靠人拿腿掄呢,一天至少走個十幾里。”
渭南市白水縣方山林場。人民網 王麗攝
現在與郭建黨那時相比,林場“90后”職工趙子龍的巡查工作可就省力多了!坐在明亮寬敞的辦公室,在數字監測平臺上只需點擊和轉動鼠標,方山林場的“健康狀況”就能被一掃眼底。“你看,熱成像能監測到哪里的溫度高,提醒我們需要注意防火。包括葉片上的蟲害,都能看見!”趙子龍介紹說,他使用的這套數字化“預警系統”,是集森林防火視頻監控系統、巡查無人機和護林員三位一體的系統,主要是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對森林資源實施智能監測預警,通過實時觀測,對林區情況實現快速高效指揮調度。
近年來,陜西省持續推出林業智慧化舉措,讓林場管護由單一依靠人防逐漸向人防技防結合,全方位筑牢森林“防火墻”。
如今,在“人防+技防”手段之下,林場里經常涌現這樣的畫面:金絲猴在紅外攝像機前擺弄身姿,“鷹眼”鏡頭注視著林濤起伏的山巒;監控平臺里,工作人員用“千里傳音”勸阻亂扔垃圾的游客。
變意識,“一個人”到“一群人”
連子是西安市鄠邑區煤場村一家民宿的老板娘,同時她還有個新身份——“民間林長”。
平日沒事兒時,連子就帶著民宿的工作人員一起到山上巡查、撿垃圾,一旦發現異常就及時上報。在她家民宿前,一直擺放著《森林防火野外火源管理“十不準、六不燒”》等10余種秦嶺生態保護宣傳冊,逢人來了,她都要“宣講”一番。
“民間林長”連子開辦的民宿。受訪對象供圖。
“目前已聘任341名農家樂(民宿)負責人為公益性‘民間林長’。”鄠邑區林業局副局長王望生表示,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聯動模式,打通森林保護的“最后一公里”。
53歲的袁禮志在商洛市柞水縣營盤林場做了31年護林員,他告訴記者,最大的變化是——曾經抱怨護林工作的亂砍濫伐者,如今都變成了森林保護的“貼心人”。還有不少群眾自覺加入了志愿者團隊。
自2023年開始,秦嶺層林間就一直活躍著一隊隊紅色、藍色、綠色的志愿者隊伍,活躍在峪道、深溝,義務清理游客丟棄在秦嶺的垃圾,教育引導游客文明登山。
工作人員、志愿者和村民,一起化身為大山里的“千里眼”和“順風耳”,結成了“護林聯盟”,守衛著三秦青綠。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