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第一次戰役打響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在全國進行時事宣傳的指示。與此同時,全國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支援前線……
在書信里 重溫那段永不褪色的記憶
前不久,“勝利的鼓舞者——陜西歷史博物館藏抗美援朝文物展”在陜西歷史博物館舉辦,近千件與當年由西北地區16家單位150余人組成的中國人民赴朝慰問文藝工作團第五團(以下簡稱“第五慰問團”)赴朝慰問有關的文物,一下子把人們帶回那段炮火連天、保家衛國的崢嶸歲月。
面對陳列柜里早已泛黃的書信,10月21日,陜西省收藏家協會軍品專業委員會主任鮑浩源心潮澎湃。他說:“盡管已時隔70多年,但只要重讀這些信,就會被先烈們英勇頑強、不畏困苦、慷慨奉獻的精神所震撼。”
74年前的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第一次戰役打響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在全國進行時事宣傳的指示。與此同時,全國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支援前線。
1953年4月,第五慰問團赴朝慰問演出5個月。他們行程上萬里,用精彩的演出和飽含情誼的禮物,表達了祖國人民對“最可愛的人”的崇高敬意。慰問活動受到志愿軍將士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贊譽。指戰員們將戰利品、自制紀念品等回贈慰問團,還滿懷感情地給慰問團和祖國人民寫信,報告在朝鮮的戰斗和生活情況。
70多年后的今天,讓我們通過那一封封已經泛黃的書信,重溫那段永不褪色的記憶。
7月30日,群眾在參觀“勝利的鼓舞者——陜西歷史博物館藏抗美援朝文物展”。 記者 鄭斐攝
■ 搭起一座勝利的“人橋”
“我們這次攻打‘老禿山’,二十三歲的青年滕明國同志,用個人的肉體,伏在鐵絲網上,給突擊部隊鋪平了勝利的道路,整殲敵二千名,這是我們連十一班的一位戰士。你們的兒女,就是這樣地保衛祖國。所以,你們放心,勝利一定是屬于我們的。”
——九支隊一分隊三區隊二排全體同志
老禿山,原名上浦防東山,是扼守漢城(今首爾)運輸線的關鍵節點。當時,雙方反復爭奪,致使山上草木皆無,只剩一片焦土,故名“老禿山”。1953年3月下旬,志愿軍第47軍第141師第423團在炮兵部隊的支援下,向駐守老禿山的敵軍發起進攻,全殲守軍,并堅守陣地頑強阻擊,多次打退敵人的連續反撲,共斃傷敵近2000人。
當年,第五慰問團專程慰問了在老禿山戰斗中立功的指戰員。觀看了精彩的文藝演出后,官兵紛紛寫信給慰問團,并請他們將信轉交祖國人民,以表達感激之情和必勝信念。信中提到的滕明國,就是老禿山戰斗中涌現出的一名戰斗英雄。
當時,奉命主攻的第423團第1營第3連官兵,頂著敵人的槍林彈雨沖出坑道,向老禿山主陣地發起沖鋒。沖在最前邊、負責開辟通路的第11班戰士已接連拆除敵人設置的7道鐵絲網中的6道,到了最后一道鐵絲網前,卻被敵人猛烈的火力壓得抬不起頭。而此時,后續突擊部隊已殺到跟前。
怎么辦?
說時遲、那時快,只見副班長滕明國俯身撲到鐵絲網上。緊接著,戰士李高彪、吳二華、丁兆貴、張福祥4人也毫不猶豫地撲了上去。他們5人,搭起了一座通往勝利的“人橋”。
戰斗結束后,第3連被志愿軍總部授予“老禿山英雄連”榮譽稱號,連隊榮立集體一等功。而5位英雄除張福祥外,其余4人均壯烈犧牲。但他們“俯身搭人梯,舍身架人橋,人倒旗不倒”的精神,激勵著廣大指戰員英勇戰斗。
“我在志愿軍某軍住了五個來月,訪問了不少位強攻與堅守‘老禿山’的英雄,閱讀了不少有關的文件。我決定寫一部小說。”1953年10月,作家老舍隨第五慰問團前往朝鮮,以“老禿山英雄連”為原型,創作了小說《無名高地有了名》。騰明國就是小說中主人公鄧名戈的原型。
書中寫道:“鄧名戈下了決心,依然鎮定,但十分激壯地說:‘同志們!實現決心的時候到了!紅旗必須快上去!搭人橋吧!’……五位英雄搭好一座勝利的人橋!”
7月30日,群眾在展品前拍照。 記者 鄭斐攝
■ 不當英雄不下山
“親愛的慰問團全體同志:您們辛苦了,您們走了許多路,您們爬了許多山、過了許多河……將祖國的希望、毛主席的希望帶給了我們……接受了您們的慰問,使我們全體同志感到十二萬分的慚愧。”
1953年4月底,正在朝鮮演出的第五慰問團收到榮譽戰旗部隊的一封來信。在信中,英雄的官兵卻表達著他們的歉意:
“我們感到未能給祖國創立更大功勛,對人民的貢獻還十分微薄……取得殲敵八百余名的勝利,榮獲上級黨委批準‘天德山英雄連’的稱號……”
事實上,是我們的戰士太謙虛了,天德山阻擊戰絕非“微薄”的勝利。
1951年10月1日,時任美第8集團軍司令的范弗里特下達了秋季攻勢作戰命令,以超過4個師的兵力向志愿軍陣地發起猛烈進攻。其中,志愿軍第47軍防區內的天德山是敵人此次的主攻目標。
戰斗打響后,美軍的飛機、重炮和坦克向天德山陣地狂轟濫炸,美軍步兵也輪番沖鋒。激戰一天,防守天德山陣地的志愿軍第141師第422團第2營第5連共打退敵人11次沖擊,斃敵傷敵300余人;全連32人犧牲、50多人負傷。
10月2日至4日,美軍第3師出動兩個團的兵力在40多輛坦克、10架次飛機和幾十門重炮的掩護下,又接連發起多輪猛烈進攻。我軍陣地表面工事被全部摧毀。
但第5連官兵抱定“不當英雄不下山”的堅定信念,決心與陣地共存亡。彈藥打光了,戰士們就用鐵鍬、槍托、刺刀、石頭與沖上陣地的美軍展開慘烈的肉搏戰。戰至最后,全連只剩下4人,但天德山陣地仍牢牢地被他們守衛著。
戰后,第5連被授予“天德山英雄連”榮譽稱號,記集體特等功。
“白老虎連”官兵寫給慰問團的信(左),“天德山英雄連”官兵寫給慰問團的信(右)。 通訊員 蒲元翻拍
■ 死打硬拼的“白老虎連”
“在人員極少的情況下,馬玉臣等掩護五班副岳洪發同志炸塌了敵人最后一個大母堡,把指揮所里的敵人全部殲滅,完成了最后的勝利。”1952年至1953年,作家巴金兩次前往朝鮮前線采訪,一支赫赫有名的“白老虎連”引起了他的關注。他在《英雄的故事》一書中記錄了該連將士英勇作戰的情形。
“白老虎連”原為東北野戰軍第9縱隊第25師第74團第1連,因在遼沈戰役錦北滲透戰中的一場關鍵阻擊戰——白老虎屯戰斗中出色完成任務,被授予“白老虎連”榮譽稱號,并獲得“死打硬拼”錦旗一面。第五慰問團入朝后,很快來到“白老虎連”駐地慰問。
“你們辛苦地來了,我們感到非常的興奮和愉快,我們沒有什么來慰問你們,只有用我們同志們在敵人的炮火下,尋找來的‘降落傘’一個,獻給你們,以表我們的心意。”為了表示對慰問團辛勤演出的感謝,“白老虎連”將其繳獲的戰利品贈送給慰問團。
抗美援朝戰爭中,鑒于敵人的空中和火力優勢,志愿軍摸索出一整套夜間運動進攻作戰原則,給敵人造成重大殺傷。
“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在回憶錄中寫道:“中國部隊很有效地隱蔽了自己的運動。他們大都采取夜間徒步運動的方式。”
為了看清楚志愿軍的行蹤,美軍便想出一招。他們把照明彈掛在降落傘上,打出后,通過降落傘的徐徐落下,延長照明時間。但志愿軍將士們以靈活多變的戰術、不畏強敵的勇氣,在云山初戰、雪馬里之戰、新興里戰斗中,取得一個又一個夜戰的勝利。
“白老虎連”贈送給第五慰問團的降落傘,正是他們在打退敵人時,繳獲的敵人打照明彈的特制降落傘。
“你們給我們帶來了毛主席的心,帶來了祖國人民的心,帶來了祖國人民的藝術——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的力量。”在寫給“祖國慰問文工團親愛的全團同志”的信中,“白老虎連”官兵的激動之情躍然紙上。
74年彈指一揮間,戰爭硝煙早已散盡。透過志愿軍官兵那一封封泛黃的信件和漸漸模糊的文字,人們依舊能強烈地感受到他們對祖國、對人民深深的愛。這種愛,無法忘記,也不能忘記。
本次展覽策展人、陜西歷史博物館工作人員王晶晶說:“用文物說話,讓精神永恒。本次展覽通過近千件文物展品,生動展現了西北地區人民在抗美援朝運動中的貢獻以及對前線將士的全力支持,謳歌了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英雄永垂不朽,精神浩氣長存!(記者鄭斐 通訊員 岳凌華 蒲元)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