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山綠水環繞的石泉縣后柳水鄉,游船穿行于江面(資料照片)。 通訊員 許兵攝
秦巴巍峨,漢水悠悠。一泓清水從秦巴山間發源,流經安康,匯入丹江口水庫后奔流千里,潤澤北方大地。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涵養地,安康市境內漢江流長340公里,常年流量262億立方米,占丹江口水庫入庫水量的63%。受水地區群眾喝的10杯水中,有7杯來自陜西。
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十年來,安康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強水資源管理、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修復,在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同時,持續推進生態價值轉化,以生態“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
滴滴汗水換來汩汩清流
12月4日,天空中飄著小雨,白河縣卡子鎮鳳凰村村級河長劉尊榮像往常一樣,開始了新一天的巡河任務。
“我們這里的河水越來越清澈,村民還通過發展茶園實現了增收致富。如今我們更要把這里的水管好護好。”看著眼前清澈見底的里端溝,劉尊榮感慨萬千。
白河縣硫鐵辦副主任王紀國介紹,硫鐵礦污染治理開展以來,按照“源頭減量、過程控制、生態修復”的總體思路,白河縣累計封堵礦硐200個,生態修復3.6萬平方米。白石河流域“磺水”里程縮短37公里,監測斷面水質持續達標。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十年來,安康市壓實保護責任、健全治理體系、形成保護合力,守水護水節水成為廣大干部群眾的自覺行動。
南水北調環境應急處置中心的大屏上,各監測點位實時監控清晰可見。安康市將128個重點污染源納入平臺監管,接入420個視頻監控點位和134個排放口,實現“一張網”實時監測預警全覆蓋。
漢江支流蜀河流域兩岸,旬陽雙河女子護河隊隊員七年如一日堅持義務巡河護河。安康市建立“河湖長制+志愿者”護河機制,2412名河湖長、2598名護河員、400多個志愿護河組織良性互動,讓大小河湖有人管、有人護。
漢江出陜入鄂“關口”的白河縣,與湖北省鄖西縣攜手開展聯防聯治。安康市與漢中市、湖北省十堰市建立漢江流域跨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形成上下游協同、干支流聯動的保護合力。
人人盡責、久久為功,滴滴汗水換來汩汩清流。數據顯示,安康市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100%,漢江出陜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國家Ⅱ類標準。安康市城市水環境質量指數和平均改善指數連續兩年排名全省“雙第一”。
“生態好水”變成“文旅活水”
冬日的安康瀛湖景區,湖面波光粼粼,山間層林盡染,游船劃過泛起層層漣漪,構成一幅美不勝收的山水畫卷。
“早年間,湖面布滿密密麻麻的網箱,養魚的飼料、糞便對瀛湖水質造成影響。網箱被拆除后,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上岸’后的漁民山上種枇杷、山下迎游客,過上了更安穩的日子。”安康瀛湖生態旅游區建設局局長程正健說。
瀛湖位于漢江干流,是陜西最大的庫區型湖泊。2018年起,瀛湖拆解網箱3萬余口,建立庫區漂浮物“水岸一體”長效治理機制,并建設了一批基礎設施、旅游服務、污染防治項目。
經過系統治理,瀛湖水更清、景更美,前來觀光的游客絡繹不絕。昔日的漁民瞅準生態旅游發展機遇,開農家樂、建民宿,還在旅游公司務工,幾乎人人都吃上了“旅游飯”。
變化的不僅是瀛湖。青山綠水間,安康市全域生態旅游蓬勃發展。今年前三季度,安康市接待國內游客4325.68萬人次,同比增長15.53%;國內游客總消費251.97億元,同比增長20.06%。
石泉縣城關鎮絲銀壩村草池灣因60余只朱鹮“定居”,得名“朱鹮小村”。
為了保護好朱鹮的棲息環境,草池灣大面積發展有機稻田,在保留鄉村風貌的基礎上推進田園綜合體建設,探索集田園觀光、康養旅居、研學教育等于一體的農旅融合發展路徑。去年試運營以來,“朱鹮小村”累計接待游客6.8萬人次,創造收入320萬元。
“許多游客都是奔著‘朱鹮’這張名片來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鄉村生態旅游會更紅火。”絲銀壩村黨支部副書記劉輝說。
產業轉型引領綠色發展
關停鉛鋅礦、汞銻礦、皂素等領域“兩高”企業300余家,淘汰落后產能90余萬噸,生態環境保護倒逼安康產業結構加快調整。
立足資源稟賦,安康市著力打造富硒食品、生態旅游、新型材料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和現代物流、毛絨玩具、秦巴醫藥、交通裝備、消費電子重點產業鏈,走出了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轉型之路。全市生態友好型產業產值占GDP比重達85%,綠色工業總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超80%。
眼下,正是紫陽縣金錢橘集中上市的時節。在城關鎮塘么子溝村,金錢橘與當地富硒紅茶“碰撞”制成的金錢橘茶,成為市場上的“新寵”。
“金錢橘茶不僅拓寬了金錢橘的銷路,也延伸了夏秋茶產業鏈條。目前,全村共有茶園6000畝、茶葉加工企業28家,綜合產值6000萬元。”塘么子溝村黨支部書記金鵬說,以和美鄉村建設為契機,塘么子溝村還積極探索茶旅融合發展模式,吸引不少游客體驗茶事勞作、茶葉品鑒、茶園觀光,進一步帶動產業發展和群眾增收。
地處全國硒資源富集區核心區,紫陽縣加快構建現代茶產業體系,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拓展多元業態,實現了從“春茶一季”向“四時有收”轉變。全縣共有茶園26萬畝,綜合產值65億元,帶動12萬人在茶產業鏈上增收。“紫陽富硒茶”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超62億元。
依托全域81.87%的土壤硒含量達到中硒以上水平的優勢,安康市圍繞茶、飲用水、魔芋、生豬、漁業和核桃打出“富硒牌”,并推動富硒產業與休閑旅游、健康養生深度融合。目前,安康市累計培育現代(富硒)農業園區1830個、規模以上富硒產品加工企業254家,打造茶旅融合示范鎮23個,富硒食品產業綜合產值超760億元。(記者 董劍南 齊珂雨)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