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陽城遺址,位于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北依荊山,南眺渭水。2001年,櫟陽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櫟陽城遺址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櫟陽城的歷史可追溯至戰國時期。根據文獻記載,在秦遷都咸陽之前,櫟陽城曾為秦都城,持續34年。秦人在這里開展了一系列社會變革,商鞅變法就在這里。秦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方面由此踏上革新之路,為日后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櫟陽城還是漢朝的第一個都城。
2012年,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確定櫟陽城遺址3號古城的時代為戰國中期至西漢前期,是文獻所載秦漢時期櫟陽城之所在。
2019年至2022年,考古人員圍繞3號古城內建筑和臨近城內北墻的“后宮”區域開展了一系列考古發掘工作,第一次完整揭示了戰國中期至西漢前期都城核心區重要建筑的平面形制,這是戰國秦漢考古的重要發現。從發掘情況看,不同功能、等級的建筑,無論是布局還是材料使用、散水位置與組合等都存在明顯的等級差異。
“在櫟陽城遺址發掘中,考古人員通過先發掘較為簡單和等級較低的遺跡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技術,為后續最重要的建筑遺址的發掘積累經驗。”12月8日,櫟陽城遺址項目負責人劉瑞介紹。
櫟陽城遺址埋藏在地下1.7米至2.2米深。考古人員在3號建筑臺基四周發現散水,臺基北側、西側散水處發現屋檐滴水形成的滴水坑,表明建筑原為瓦頂。考古人員還在3號建筑臺基西北、東北、西南、東南角各發現一枚俗稱“瓦當王”的大半圓瓦當,為解決1956年發現第一枚“瓦當王”以來未解的大半圓瓦當使用等問題提供了重要資料,不僅將中國古代建筑使用瓦當的時間向前推了一步,還為復原其使用位置提供了科學資料。
“瓦當是高等級建筑材料,能防止木質椽子因雨腐爛。除此之外,在櫟陽城遺址還發現了很多高等級建筑材料,如用來搭建臺階的空心磚等。空心磚臺階、大半圓瓦當、陶立管等的使用,大大拓展了我們對高等級建筑材料使用時代的認識,對戰國乃至秦漢高等級建筑的深入研究有重要價值。”劉瑞說。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櫟陽城遺址存在一條貫穿整個3號古城核心宮殿建筑的南北向軸線。這是歷史上都城建設中最早的一條軸線。之后的曹魏鄴城、漢魏洛陽城、明清故宮等高等級建筑都有這樣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這種建制至今還在影響著中國的城市建設。
“這種形式代表中央集權,強調居住在宮殿最核心建筑中的統治者的重要性和中央行政行為的令行禁止。這一都城軸線的發現和確定,對研究戰國秦漢都城乃至我國古代都城的布局有重要價值。”劉瑞說。
此外,考古人員還在3號建筑基址發現一處“沖水式”陶便器。“沖水式”陶便器由臺基上的室內廁位和房外排污坑兩部分組成,廁位上部結構不存。這是中國歷代宮城考古中發現的唯一一例廁類遺存,也是我國考古發現的第一個“沖水式”廁所。
考古清理和進一步解剖發掘揭示,3號古城的3號、11號等建筑于戰國中期建成,延續使用到西漢前期,建筑形制、布局未改變。考古人員還清理出成片分布的由田間道路、溝渠、水井、田地等組成的漢代農田。它們與農田中分布較為規律的犁溝、牛蹄等共同構成目前在秦漢都城附近首次發現的農業景觀。
“櫟陽城遺址規模大、保存較好,有比較完整的城市布局,對研究秦漢都城的規劃、中國城市的發展史有較高價值。”劉瑞說,“對櫟陽城遺址3號古城核心區宮殿建筑的大面積連續性考古發掘,是近年來我國戰國中期列國都城核心建筑的重要發掘。一系列大型建筑的清理,讓我們對從戰國中期到西漢初期,從王國到帝國時代主要核心建筑的特點、形制和演變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識。”
(記者 張琪悅)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