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喚大胸懷。”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胸懷“國之大者”,踔厲奮發,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在中華大地不斷涌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為現實。為立體展現各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央廣網特別策劃推出《大時代》系列主題報道,邀您和我們一起走進城市深處,感受十年巨變,看各地不負偉大時代、筑夢追夢繪就的壯美畫卷。
央廣網長春10月5日消息經度:126.55,緯度:44.82。吉林省長春市榆樹保壽鎮紅旗村金黃遍野,聯合收割機正在稻田中穿梭,濃濃的稻香在空氣中彌漫。
“今年稻谷顆粒比較飽滿,平均每顆稻穗上有120多粒,大穗的能達到150粒,今年又是個豐收年。”民悅農機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徐禹慶手捧新稻高興地說,今年合作社種植的近2000畝水稻,全部采用秸稈全量還田等保護性耕作技術,黑土地更“有勁兒”了,水稻品質明顯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赴吉林考察,就糧食安全、生態保護、制造業發展等作出重要指示,為這片黑土地發展把脈定向。
高標準農田上,收割機正在采收金秋新穗(央廣網發 殷麗群 攝)
牢記囑托,砥礪前行。十年來,長春已建成高標準農田977萬畝,2021年糧食產量實現247.31億斤,肉類總產量穩居副省級城市首位。與此同時,中車長客駛出中國高鐵的“國家名片”、一汽旗下民族品牌紅旗4年間銷量增長60多倍、70顆“吉林一號”衛星守望天際……
長春的發展故事說不完,故事里的長春,刻著每個人的時代印記。
晨光熹微,聽馬達高速運轉的律動
秋日微涼。
“噠噠噠……”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總院項目管理部的王冰鋮發動汽車,用他的話說,從汽車打火的一刻起,就進入了一天的工作狀態。“上班的路上,我就需要把一天的工作大體想好,包括我牽頭做一些試驗,狀態怎么樣了,還有項目的跟蹤試驗,該跑的一系列試驗都要去落實。”
2020年7月,王冰鋮以新員工的身份向前來中國一汽研發總院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演示了新技術的應用。“我們要成為制造業強國,就要做汽車強國。”總書記的殷切囑托猶在耳畔。
中國一汽研發總院的各個崗位上,到處是火熱的奮戰場景:仿真測試員認真做模擬測試試驗,整車網絡設計師專研新技術,總布置工程師將車內空間不斷優化,一輛輛自動駕駛車輛正在聯調聯試……兩年來,中國一汽全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加速推動重大技術攻關和科技創新項目,對樹立民族汽車品牌的信心更足、步伐更快。
周時瑩在對車輛進行整車電子功能檢查(央廣網發 中國一汽研發總院供圖)
“中國自主汽車品牌還面臨著很大的資源、技術上的挑戰,比如芯片、車載操作系統、自動駕駛核心算法等,都是目前急難的關卡問題,亟待突破解決。”中國一汽研發總院代理副院長兼智能網聯開發院院長周時瑩說,十年里,汽車工業最大的變化不僅在于技術的突破,更在于人的改變。
今年8月,周時瑩參與到前期用戶的營銷,與貴州一家礦山企業推銷車型的時候,真切感受到了來自前端客戶對產品的回饋。“對方企業董事長說,你們并不像我原來想象的傳統國企的樣子,更像科技公司。”周時瑩說,企業各個部門之間的聯動機制會將終端用戶的反饋集納,并作用于產品的后續研發上,也就是說,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都將影響著下一代汽車的模樣。
紅旗品牌4年銷量增長63倍(央廣網發 王強 攝)
作為長春“六城聯動”的“第一城”,長春國際汽車城自獲批以來,推動汽車產業換擋提速。2021年,中國一汽銷售整車350萬輛,營業收入7070億元,并帶動一大批重大項目落位、開工和建設,為開啟下一個汽車產業發展的“黃金十年”釋放澎湃動力。
旭日東升,聽“金種子”在黑土地扎根的聲音
榆樹市保壽鎮是“長春市現代農業水稻產業園區”,在紅旗村,“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理念深植沃土。民悅農機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有1920畝高標準稻田和750畝“鴨稻共生”稻田。農耕時節,大型機械在高標準農田春播、夏管、秋收;稻田鴨在田間除蟲、除草,合作社將綠色大米注冊了商標,暢銷全國。村民嘗到了現代農業、品牌農業帶來的實惠。
“我們的糧食如果想提高產品附加值,必須走品牌路線,走優質化路線,事實證明這條路我們走對了。”徐禹慶說。
鮮食玉米加工延伸了玉米產業鏈條(央廣網發 王曉敏 攝)
260公里外,被譽為“中國玉米之鄉”的公主嶺市大田玉米還在最后的灌漿。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近年來,公主嶺市加強種業研發力度,選育出一系列適宜東北地區種植的新品種,現已繁育410個玉米品種、155個水稻品種、48個大豆品種,自主繁育的新品種形成了“公主嶺種子”品牌。今年5月31日,吉林長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在公主嶺揭牌成立。
在一家鮮食玉米加工企業的生產車間里,一穗穗鮮嫩的玉米經過切割、清洗、塑裝、蒸煮等程序,成為真空保鮮玉米產品,銷往各地。自2012年成立至今,這里生產的鮮食玉米已出口16個國家和地區,創造了玉米類產品電商銷售額全國第一的成績,帶動800多人就業。
“我們現在的目標是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不斷研發屬于我們自己的良種,先讓全國人民吃上屬于我們自己種的好玉米,再把它帶到全世界。”該企業總經理隋書俠說。
鮮食玉米經過加工,走向市民的餐桌(央廣網發 王曉敏 攝)
位于公主嶺市中部的懷德鎮三里堡子村,空氣中飄著一股淡淡的辛辣清香。鋼筋骨架的大棚鱗次櫛比、成片的香蔥鮮綠惹人喜愛、打捆好的香蔥堆成了小山……
“每年12月育苗,2-3月份移栽,5月第一茬蔥就上市了。今年我們村種植1600多棟大棚,大部分種的是香蔥,平均每棚每茬保守收入在2萬元以上。”種植大戶于德算著經濟賬。2016年,三里堡子村搞起了香蔥種植試點,香蔥產業便在小村扎了根,這里還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三里堡子村民在整理新收獲的香蔥(央廣網記者 李文清 攝)
“我們要踏踏實實把香蔥種好,把棚膜產業搞好,不辜負這個好時代。”三里堡子村村民分享著收獲的喜悅。
如日中天,聽產業長跑的搏動
午后的長春水文化生態園,樹影婆娑。
65歲的呂欣背著照相機,在一處處老廠房前按下快門。“退休之后我喜歡到處拍拍照,可以說我記錄了水文化生態園十年來的變化。”
長春水文化生態園改造前后對比圖(央廣網發 長春水文化生態園供圖)
長春水文化生態園,前身是始建于1932年的長春市第一凈水廠。2015年,凈水廠遷址,留下了省會城市中難得一見的35萬平方米生態綠地和不可復制的凈水工業文化遺址。2017年,長春水文化生態園作為“城市環境改造與再生”的代表性項目,展開改造建設。2018年9月30日,改造后的園區正式向市民開放。
園區里,老樹影籠著紅磚廠房、工業風連廊串起古舊水車、新綠樹藤爬滿老式圍墻……老建筑的斑駁與現代建筑的相遇,讓這里別有一番風味。
長春水文化生態園只是長春推進“雙碳示范城”建設中一個側影。近年來,長春市新增公園107個、口袋公園168個,遍布城市大大小小的公園各具特色,綠化覆蓋率達到42.17%,生態、綠色已成為長春最鮮明的城市底色。
“現在咱長春到處有公園,老年人再也不用在小區門口和年輕人‘搶道兒’了。”73歲的劉曉英說。
藍天白云、綠水青山,已成為長春鮮明的生態標識(央廣網發 王強 攝)
在長春水文化生態園17號樓的雙碳技術傳播中心東北中心,一盤關乎城市綠色發展的“雙碳”大棋,正在排兵布陣。
“我們現在正和長春市環保局編制長春市低碳零碳建筑、工廠建設和工業園區的建設評價標準。我們將給企業一個清晰、可量化的技術標準。”雙碳技術傳播中心東北中心聶曉天向記者推演著實現工業低碳、零碳的三個步驟。
實現“雙碳”目標,要依靠科技創新。長春新區的長春科技創業服務中心,成立于1991年,作為首批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這里見證了長春自主創新的發展,記錄了1000多家科技企業的成長故事。
“長春禮物”城市文創產品中,科創題材獨樹一幟(央廣網發 長春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供圖)
24歲的孫溪梓目前是吉林大學的在讀博士,2017年,還在讀大三的他在“長春青年科技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一等獎,拿到了20萬元創業獎金。“作為大學生創業者,因為沒有經驗,這筆獎金該怎么用,我當時是沒底的。”孫溪梓回憶道。
在孫溪梓猶豫之際,長春科技創業服務中心給了他很大的幫助。“園區幫我們對接創業導師、評估項目、并指導我們把想法落地執行。”同時,服務中心定期安排的政策、法律、財務講座,這讓孫溪梓受益良多。2021年,孫溪梓的企業已創造營業收入437萬元。
長春一生物科技企業自主研發的微柱凝膠血型檢測卡,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央廣網記者 蘇高格 攝)
近年來,長春科技創新果實累累。“吉林一號”在軌組網衛星達到70顆,光學制造、精密加工、電子信息等相關配套企業已近300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1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2286戶,增長率居副省級城市首位……
日月星輝,聽創意攪動經濟的聲音
臨近節日,長春汽開區東風大街上的一家商超人流往來。
許超是熟食區的一名售貨員。因為熟食屬于單獨結算商品,介紹、稱重、計費,許超和同事忙得不可開交,不足5平米的展區她每天能走上萬步。
“最近咱們長春剛發了一波消費券,市民們可以直接用來結賬,包括上年紀的顧客用起來也很易操作,既方便又實惠。”許超邊遞出一包醬牛肉邊沖記者笑答道。
記者從長春市商務局了解到,截至9月15日,長春共發放2.3億元的商業消費券。
農博會上開心逛展的長春市民(央廣網記者 郭東隅 攝)
同樣的熱鬧場景還出現在長春興隆綜合保稅區。
不沿邊、不靠海,曾經是長春發展對外貿易的制約。2014年,國家第19個、吉林省唯一一個綜合保稅區——長春興隆綜合保稅區正式運營。如今的保稅區,倉庫里擺滿了來自全球的進口貨物;滿載貨物的中歐班列“整裝待發”;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進口商品讓市民不出城就可一站式“海淘”……
“這里的人氣越來越旺了。尤其在雙休日,單日平均客流量能達到兩三千人次。”長春興隆進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一樓的安保感慨道。
長春興隆綜合保稅區,滿載著“吉林制造”的中歐班列整裝待發(央廣網發 李季春 攝)
蟲鳴陣陣,涼風習習。撐一頂帳篷,躺在舒適柔軟的草坪上,品嘗美食,逛逛集裝箱集市……北京冬奧會之后的第一個非雪季,天定山滑雪場成了露營愛好者的假日選擇。爬山、露營、滑草、滑翔傘等休閑方式,讓淡季的雪場熱鬧起來。
“7個月前,我就從這‘飛馳而過’!”從冬季的雪道到淡季的“微露營”,“雪友”王明明自詡“沒雪玩也快樂”。
近年來,隨著冰雪市場的發展,長春多地滑雪場嘗試改變“一季養三季”的傳統模式,將經營鏈條延伸至四季。
長春天定山滑雪場的冬與夏(央廣網發 長春蓮花山生態旅游度假區管委會供圖)
夜色將晚,位于長春凈月高新區的電影主題文化創意街區“長春電影嘉年華”流光溢彩。
光影烘托下的主題街區上,根據熱門影視作品元素設計的商區美陳、定制商亭、各色潮玩吸引市民打卡留念。
文化創意,點燃了淡季“雪經濟”,點亮了春城“夜經濟”,為市民的休閑假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鳥瞰夜色下的長春西解放立交橋(央廣網發 王強 攝)
是夜,城市的步子慢下來。
街路上,車燈流動,光影隨行;遙遠蒼穹,“吉林一號”記錄著黑土地的四季流轉;浩渺星空,上演“木星伴月”的神奇天象。
閃爍星輝,照亮中國“雄雞”版圖的“點睛之城”。
水之湯湯,潤我山川鮮亮
□施立學
長春之名源于女真語茶阿沖,茶阿沖是女真人漁獵前的一種野祭儀式,即或漁或獵時給天地一個知會,長春為茶阿沖的音轉。茶阿沖,天人合一,敬畏自然,和諧萬物。因為茶阿沖,漁獵與農耕的祖先,徜徉白山黑水,選擇逐水草而居,訇然落戶衣食之源、生命之根的伊通河畔,開始了長春之美。
茶阿沖呼喚綠水青山,因為茶阿沖,伊通河舊貌如今換新顏。作為一條震古爍今的黃金水道,那近700余里的波濤,浪花疊錦,承載著康熙三丈二尺寬運糧船六十余艘,南承遼河,北接松花江、黑龍江,一條水旱兼行的黃金航道,浩浩蕩蕩。當是時,伊通河“水清越底、游魚如梭、兩岸林木如篦”。
上世紀八十年代,浩浩蕩蕩穿城而過,賦予長春以獨特氣質與靈氣的母親河,曾失卻她的溫婉美麗。
“治理一條河,改變一座城”,2016年,伊通河綜合治理工程啟動。控源截污、活水補給、生態修復,各具特色和景觀魅力的“三區”“五島”“十園”,給予河流豐富的骨架和肌理;歷史和人文雜糅并蓄,將文化與精神恒遠傳承。
一彎碧波正歸來,伊通河上游,南溪濕地成為伊通河水進入長春的一道過濾網,一座座藏于地下的“集水基地”,就是一個個“凈水器”和“補水器”;湖、島、溪、灣、潭、瀑等多種水系間,雜花生樹,鷹鷺翩飛,構成了地面上一道道亮麗的風景。騎上單車,在曲徑通幽中飽受清風拂面的暢爽;人行棧道,親水活動空間和觀景平臺,暢享人工濕地的獨特景致;腳踩鵝卵石,沿潺潺流水,享一段親近自然的美妙旅程。
沿河向北,長春北湖國家濕地公園,花影浮碧、湖漾春曉、涓流云影;城市之南,有“城市之肺”之稱的凈月潭森林公園遙遙相望。
碧水藍天,鶯飛草長。水之湯湯,潤我山川鮮亮;水之泱泱,著我城市新裝。
長春,身披歷史的綠衫走來,在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環境高水平保護上,步履鏗鏘。
(作者系吉林省民俗學會理事長、吉林省政府文史館員)
總策劃:張軍 于鋒
總監制:伍剛 夏凌云
統籌:陶玉德
記者:郭東隅 蘇高格
編審:韓曉余 王文偉
視頻:郭東隅 李文清 蘇高格 楊宇航(實習)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