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沉靜悠遠的岳麓山和流光溢彩的摩天大樓隔江相望。登麓山之巔看風景,串歷史街巷品文化,逛五一商圈好吃暢玩……別稱“星城”的長沙,是擁有三千年歷史的古城,也是領風潮之先的世界“媒體藝術之都”、時尚新潮的“網紅城市”,還是吸引無數青年慕名而來的“年輕人友好城市”。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沙考察調研時指出,謀劃“十四五”時期發展,要高度重視發展文化產業。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正確導向,守正創新,大力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確保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源遠流長,兼收并蓄,守正創新,風華正茂——這就是長沙。
文與城“雙向融合”
一座城的氣質,往往取決于其人文底蘊。
學生、游客在長沙岳麓書院研學、打卡(6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余波。”千年學府岳麓書院的一副楹聯,寫盡湖湘文化之源遠流長,也映照著長沙作為千年古城的自信與從容。
來到毗鄰鬧市的西文廟坪,你會看見古代長沙最高學府“長沙府學宮”保存下來的牌坊巍然矗立,刻有“道冠古今”的斑駁麻石歷經滄桑。牌坊一側,一家黑膠唱片主題咖啡店里,顧客青春洋溢。
走進湖南博物院,千年不朽的辛追夫人、薄如蟬翼的素紗單衣等浩如煙海的國寶文物,仿佛帶你回到過去,而動態展《一念·辛追夢》又將歷史文物復原展示、傳統京劇表演與多媒體視覺影像巧妙結合,如夢如幻。
在湖南博物院,游客在參觀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素紗單衣”(6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登臨岳麓山,你會發現一處處與毛澤東、黃興、蔡鍔等密切相連的革命文物掩映在蒼松翠柏間。當你打開社交軟件,又會看到旅游愛好者開辟出的“愛心穿越線”,帶你“打卡”名勝古跡……
在長沙,這樣奇妙而和諧的“古今同框”并非個例。當人們漫步于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街頭巷尾,會看到古老與青春、歷史與潮流在這里雙向融合、交相輝映。
這是6月9日拍攝的長沙橘子洲景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天上有顆長沙星,地上有座長沙城。”相關研究顯示,商代長沙就有人口聚居,戰國時期的楚國開始在此營建城邑,城中心就位于現在最火爆的五一商圈地帶。
黃興南路步行商業街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譚梓婕說,“網紅長沙”不僅年輕、時尚、好吃、好玩,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歷史街巷也是商業街區,這本身就證明,優秀傳統文化會給一座城市帶來強大的生命力。”
游客在長沙市天心區黃興路步行街打卡、拍照(6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與城市相融的長沙文化,是“經世致用”。麓山腳下,作為地方古籍出版社的岳麓書社,陳列室里展示著湖湘人物全集等數萬種圖書,文脈賡續,引人入勝。岳麓書社社長崔燦說,岳麓書社著力把湖湘先賢在歷史節點上的思考和探索介紹給當代青年,不斷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與城市相融的長沙文化,是“兼容并包”。從廣州來長沙旅游的吳女士感嘆,長沙街頭隨處可見穿著漢服的國風少年或者“二次元”女孩,“一座城市的包容與活力撲面而來”。湖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教授許春曉說,長沙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色,讓不同偏好的人群都能找到“打卡點”。
這是6月7日夜間拍攝的長沙城區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與城市相融的長沙文化,是“敢為人先”。長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的我國首個世界“媒體藝術之都”、首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之一,“電視湘軍”“出版湘軍”蜚聲業界。長沙還是知名的“中國工程機械之都”,擁有三一、中聯重科等多家龍頭企業,產業規模連續13年保持全國第一。
在長沙國際會展中心,觀眾在第三屆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參觀展出的工程機械設備(5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又處處洋溢著清麗灑脫——這是長沙博物館館長周慧雯眼里的長沙。“這是一座不背包袱的城市,一邊盡情吸收千年歷史的滋養,一邊輕松轉身、向前奔跑!”
文與產“雙向賦能”
歷經千年,文化與經濟的融合,有了更多時代樣本。
文化“軟實力”,練就產業“硬實力”——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考察時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
相傳,三國名將關羽“戰長沙”,曾在瀏陽河第八道灣處屯兵養馬,留下“馬欄山”地名。今天,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從一個城中村蝶變為創意迸發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
這是在長沙市開福區拍攝的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無人機照片,6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不到0.2毫米的金絲,經由掐、填、攢、焊、堆、壘、織、編等技法,形成絕美造型……落戶馬欄山的湖南知了青年文化有限公司《了不起的匠人》紀錄片創作團隊拍攝的一項項非遺技藝,在視頻平臺上走紅。
知了青年聯合創始人陳娓娓說,公司致力于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創新表達,打造傳統手藝匠人、湖湘文化等系列IP,找到了“正能量”和“大流量”的雙重密碼。
如今,3400多家視頻文創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馬欄山,形成了以高清視頻為特色,內容制作、存儲、播發、交易和監管等全鏈條的數字文化“生態圈”。2023年上半年,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實現營收337.42億元,同比增加11.55%。
文化“新標簽”,催化經濟“新業態”——
近年來,長沙成為國內獨具特色的新消費品牌創新策源地,眾多品牌都有“文化+經濟”雙輪驅動的特點。
游客在長沙市天心區太平老街打卡、游玩(無人機照片,6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網紅茶飲、糕點品牌“茶顏悅色”“墨茉點心局”等走的是國潮、國風路線;網紅餐飲品牌“文和友”將老長沙的市井場景復刻到現代購物中心,消費者在20000平方米的空間里一站式品嘗地道長沙味,沉浸式感受長沙文化的獨特魅力。
孕育了大量網紅品牌的長沙市天心區,醞釀由“文旅+”向“+文旅”轉變。長沙市天心區文化旅游體育局局長張靈說,當地正研究制定文化產業發展獎補扶持政策,促進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創化、基礎設施藝術化,打造一批文旅消費新場景。
游客在長沙市天心區太平老街游玩(6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文化賦能,一些傳統產業煥然一新。在“中國花炮之鄉”長沙瀏陽,結合聲、光、電、影、焰等多種元素的沉浸式焰火嘉年華每周上演。
作為焰火嘉年華主辦方的花火劇團,將自己定位為一家文創企業。創始人黃成說,他們致力于在煙花中注入更多文化元素,由“賣產品”變為“賣創意”,實現跨界融合。
經濟“活躍度”,提升文化“開放度”——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以(已)老”“住在綠池邊,朝朝學采蓮”……長沙博物館里,造型看似普通的唐代長沙窯青釉褐彩瓷壺、瓷罐、瓷碗,因為寫有詩句而光彩奪目。
作為著名的外銷瓷,唐代長沙窯瓷器開創了書寫詩文裝飾的先河,銷往海外的同時也傳播了中華文化。據了解,繁盛之時,長沙窯器物到達過約30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可至南亞和非洲北部。
時至今日,長沙已構建“海陸空”立體開放格局,著力打造內陸地區開放高地。2023年上半年,長沙進出口總值為1525.4億元,增速在中部六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二。
第三屆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在長沙開幕(6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2023年6月29日至7月2日,第三屆中非經貿博覽會在長沙成功舉辦,密切的經貿聯系加深了文化交流。位于長沙市雨花區的中非文化與經貿研學實踐基地負責人唐柱說,他們開發的手工創作、互動體驗等精品課程很受歡迎,研學活動搭建起“文化之橋”。
參展商(左)在第三屆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展會上向觀眾介紹產品(6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人與城“雙向奔赴”
在長沙解放西路的茶飲品牌“楂堆”門店里,創始人牟生指著廣告標牌上的“長沙茶”字樣,自豪地說自己是“新長沙人”。2017年年底,他和合伙人在長沙開了第一家門店,目前已獲得投資機構青睞。
牟生是一名來自東北的“90后”,曾在一線城市工作過的他留在長沙創業、安家。在他看來,長沙吸引他的不僅是商業創新氛圍,更是敢為人先、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圍,這讓人和城市之間產生“深度連結”。
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人”。從“惟楚有材,于斯為盛”,到“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長沙的人文經濟往往落筆于“人”的價值發現、挖掘與培育。
長沙連續15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今年又提出進一步提升城市宜居幸福指數,擦亮對年輕人友好的城市底色,吸引更多年輕人安居樂業。
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吳桂英說:“我們始終牢記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聚焦群眾關切,兜牢民生底線,堅持每年新增財力七成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建設人民的幸福城市、幸福的人民城市。”
在潮宗街歷史文化街區,400多年歷史的麻石古街見證了城市變遷。經過有機更新,這里成為集文化、旅游、商業等于一體的潮玩街區。酒吧、劇本殺、轟趴館等新潮業態在這里“生長”,老建筑改造成的長租公寓為年輕人提供一站式租房服務。
這是在長沙市開福區拍攝的潮宗街及周邊景色(無人機照片,6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在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近5萬名產業人才的平均年齡不到27歲。打破青年人才文憑、職稱、資歷、身份等限制,開辟就業創業綠色通道,對優秀青年創業項目最高獎勵50萬元等一系列政策,為青年搭建廣闊舞臺。
“這座城市有人情味兒、有發展前景,能讓我很好地平衡工作與生活。”提起選擇長沙的理由,在長沙求學、畢業后創辦新媒體公司的陳清宇說:“我與長沙就是一場‘雙向奔赴’。”
“為什么選擇長沙?”當你向這座城市的青年提出這個問題,答案是:在這里,不僅能碰到志同道合的伙伴,還能享受城市為青年發展提供的良好創業環境和扶持政策,擁有平等的機會和豐富的資源。
文化潤物細無聲,幸福見于細微處。色香味俱全的夜市,為外地游客設立寄放行李的愛心驛站;網紅奶茶店,為排長隊的客人提供小馬扎,贈送冰棒、冰涼貼……
這是在長沙市開福區拍攝的湖南博物院及周邊景色(無人機照片,6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宜居、宜業、宜游,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會聚長沙。在已公布的千萬人口城市2022年常住人口增長數據中,長沙以一年新增18萬人位居第一。
人與城“雙向奔赴”,城與人共同發展。長沙新消費研究院負責人張丹丹認為,長沙接地氣、有煙火氣的城市氣質,讓年輕人相信在這里能實現個人價值,而城市也因為年輕人而保持生機與活力。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以提升城市品質為抓手,打造更好的宜居環境;以深化改革開放為契機,化解更多的難點堵點;以網紅變“長紅”為目標,搭建更大的圓夢舞臺……
在人潮涌動的湘江兩岸,奮楫揚帆的昂揚氣息激蕩澎湃,如浩浩湯湯的湘江水,千百年來奔騰不息,每一朵浪花都是新的!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