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世界觀察中國的重要窗口。
金秋時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迎來建設十周年——2013年9月29日,肩負建設全國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重任,上海自貿試驗區揚帆起航。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塊大試驗田,要播下良種,精心耕作,精心管護,期待有好收成,并且把培育良種的經驗推廣開來。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上海自貿試驗區用心耕好這塊“大試驗田”,把制度創新作為核心任務,以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成果為著力點,對標最高標準、最高水平,基本建立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加快構筑與開放型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壓力測試體系,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制度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服務國家戰略的綜合效應進一步釋放,經濟增長極的作用更加彰顯。
“苗圃”變成“森林”,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基本建立
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之初,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盡快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新制度,加快在促進投資貿易便利、監管高效便捷、法制環境規范等方面先試出首批管用、有效的成果。
善做制度創新的“苗圃”,上海自貿試驗區聚焦投資便利、貿易便利、金融開放創新和事中事后監管等領域,十年來形成一批基礎性制度和核心制度創新,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基本建立。
對標國際經貿通行規則,上海自貿試驗區成立后推出外商投資負面清單。清單外的外商投資準入從審核制改為備案制。如今,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從最初的190項縮減至27項,制造業條目已經歸零。
今年7月,總部位于比利時的優美科集團投資1500萬歐元,在外高橋保稅區成立一家科技開發公司。“條目越少,限制就越少,外資準入越來越寬廣,企業投資更加便捷。”回顧新公司注冊經過,優美科集團相關部門負責人張可方感慨道。
汽車整車制造、金融服務、醫療服務、增值電信……隨著負面清單的縮短,上海自貿試驗區在60個開放領域實現一批全國首創項目落地,推動“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成熟定型并寫入外商投資法,推動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向跨境服務貿易、市場準入等領域拓展。
談起金融領域的開放,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陸芳說:“金融領域外商投資過去是有股比限制的。上海自貿試驗區走在了金融開放的前沿。”
創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是上海自貿試驗區推進貿易便利化的一項重大創新。作為上海億通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企劃部負責人,潘小東10年前參與了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平臺建設,“如同國際貿易領域的‘一網通辦’,平臺將海關、檢疫、海事、邊檢的信息打通,極大便利了通關貿易。”
主營進出口報關等業務的元初數智科技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是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最早的受益者之一。“過去進出口單據要一單一單填、一單一單錄,還要將紙質單據送到相關部門。一個單子做完至少需要兩天。有了‘單一窗口’,幾分鐘就能出稅單。”公司相關負責人楊曉峰說。
迄今,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平臺服務的貿易企業累計超過60萬家,支撐占全國1/4多貨物貿易量的數據處理。
著力打造貿易制度創新高地,上海高標準建設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海關監管作業流程被系統性重塑,申報模式、貿易管制、協同管理等不斷改革創新。上海海關副關長張翼表示,上海自貿試驗區內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已建立國際自由貿易園區通行的“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區內自由”的監管模式。
企業名稱告知承諾制、注冊資本認繳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制……制度性創新成果已由“苗圃”變成“森林”。在國家層面復制推廣的302項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成果中,近一半源自上海首創或同步先行先試。
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加快構筑與開放型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壓力測試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要更好發揮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作用,對標最高標準、最高水平,實行更大程度的壓力測試,在若干重點領域率先實現突破。”“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敢闖敢試先行先試,上海自貿試驗區不斷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加快構筑與開放型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壓力測試體系。
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大屏上,原油期貨行情不斷跳躍變化,這里已成為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貨市場。十年來,上海自貿試驗區大幅提升金融市場國際化水平,推出我國第一個面向國際的金融資產交易平臺——黃金國際板,先后上市20號膠、低硫燃料油和原油期權等占全國一半以上的國際化期貨期權品種,“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銅”等“上海價格”的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
走進外高橋港綜合保稅區的世天威物流有限公司倉庫,只見叉車鏟起銅板,移放至倉庫外的空地上。“這‘一鏟一放’,意義非同一般。”公司副總經理徐赟說,“我們所在的倉庫是國際銅市場的一個交易庫。從庫內挪到庫外,銅板就從期貨‘變’成現貨,國內買家可直接在這里把銅板運走。”
以前,買家拉貨可沒有這么簡單。國際期貨交易,要將貨物運到韓國釜山等地的交割倉;國內市場交易,則要運到非保稅類倉庫。變化發生在2014年11月,成立一年多的上海自貿試驗區率先啟動貨物狀態分類監管試點。非保稅貨物也可以進入自貿試驗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儲存,與保稅貨物一道集拼、分撥、管理和配送。“通過這項改革,全球大宗商品交易都可以在上海自貿試驗區進行,這是真正配置全球資源。”上海自貿試驗區保稅區管理局財政和金融服務處副處長陳宇說。
金融,是自由貿易試驗的一個重要領域。“在上海自貿試驗區和臨港新片區,金融開放創新舉措持續推出,一大批首創性金融制度先行先試。”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副主任孫輝說。
上海自貿試驗區推出的本外幣一體化的自由貿易賬戶,是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方面的“排頭兵”,具有跨境結算、跨境融資等本外幣一體化金融服務功能。截至目前,上海已累計開設14.4萬個自由貿易賬戶,辦理跨境結算折合人民幣142萬億元,年均增長61%,企業通過自由貿易賬戶獲得的本外幣融資總額折合人民幣2.8萬億元。
“自由貿易賬戶為我們提供了很大幫助。”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王成說。2015年開始使用自由貿易賬戶以來,振華重工累計獲得境外貸款520多億元人民幣,不同程度享受了利率優惠,有效減少了企業的資金成本壓力。
國際資產管理機構也紛紛在上海自貿試驗區集聚。施羅德基金管理(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蘭說:“我們堅定看好中國市場,將把各種優勢資源持續帶到上海,探索資產管理公司在中國發展的新模式。”2020年以來,全球排名前十的資產管理公司已有9家落戶浦東。
臨港新片區設立后,進一步推出優質企業跨境人民幣結算便利化、境內貿易融資資產跨境轉讓等試點。2022年,又啟動國內首批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試點業務金額累計超過400億美元。
以高水平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把擴大開放同改革體制相結合,上海系統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管理模式創新、運行機制優化、服務方式轉變,以高水平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浦東新區行政服務中心辦事大廳,見證了上海自貿試驗區無數個以開放促改革的故事。“同樣是這個大廳,辦事方式幾經革新,企業感受大不相同。”中心副主任黃海霞說。
2017年11月,浦東新區在上海率先試點“單窗通辦”,建立“一窗受理、分類審批、一口發證”的綜合服務模式。企業辦事,再不用跑多個柜臺,只需找一個窗口。
聚焦營業執照、經營許可證這“一照”“一證”,上海自貿試驗區堅持先行先試。“先照后證”實行后,“證照分離”“一業一證”和文體旅“一證通”等措施相繼推出。通過數字化手段,“智能幫辦”“直達幫辦”“免申即辦”等便民利企措施也接連出臺。
“羅森便利店剛在浦東開了一家新店,手續辦得很順利。”上海羅森便利有限公司業務風險管控部副部長金燁說,“過去開店辦手續要花近兩個月,現在只需兩三天。”
“自貿試驗區是上海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和營商環境優化的前沿地帶。”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阮青說,上海先后向浦東新區政府下放100多項市級行政審批事項。
截至今年9月底,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出臺18部浦東新區法規和2部地方性法規浦東專章,浦東新區人大常委會和政府出臺19部管理措施,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法治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針對產業發展需求,上海不斷加大制度供給、改變監管方式。華領醫藥技術(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執行官陳力說:“有了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研發型生物醫藥企業可以委托藥廠生產自己研發的新藥,不僅產業化進程加速,也為集中精力研發更多新藥創造了條件。”
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施行后,上海自貿試驗區實現我國首個自主研發腫瘤治療藥獲批上市、11個一類新藥通過代工生產上市。
十年耕耘,碩果累累。
截至2022年底,上海自貿試驗區新注冊企業超8.4萬家,新設外資項目超1.4萬個,累計實到外資586億美元。2022年,浦東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萬億元,是2013年的2.5倍。臨港新片區自成立以來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1.2%。
“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從一花獨放到百花滿園,全國21個自貿試驗區及海南自由貿易港發揮了制度創新的‘頭雁’效應,打造了開放發展的生動樣板。”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主任朱芝松說。
今年9月20日,在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十周年主題論壇上,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表示,“我們將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擴大開放,以敢為人先的精神銳意創新,以融通共贏的生態展示包容,把上海自貿試驗區和臨港新片區建設得更好。”
走過十年,上海自貿試驗區風景正好,高水平對外開放新畫卷加速鋪展。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