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文化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傳播途徑都發生了變化,大眾欣賞藝術的方式、習慣也隨之調整和改變。數字技術成為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在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也逐步形成了數字文化產業的新形態。
2021年以來,基于傳統藝術品數字化傳播的數字藏品在國內火了起來。這些數字化內容既有傳統書畫作品《千里江山圖》、《仕女蹴鞠圖》等;也有對歷史文物的修復重現及二次創作,如敦煌壁畫修復圖、數字秦俑等;還有傳統戲曲名家的唱片,如“梅尚程荀”四大名旦演唱選段等。這些珍貴的傳統藝術作品通過數字藏品發行迎來了新一輪生機。而任伯年、張大千、齊白石等近現代藝術家的作品,也以不同形式的數字化呈現再次走進大眾視野。數字藏品發行囊括了數字高清原圖、三維動態效果、短視頻、黑膠唱片等多種形式,也有使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技術手段,與用戶完成線上線下互動。這些新穎的數字藝術品,實現了傳統文化的成功跨界和破圈。
數字藏品的技術邏輯源自海外的NFT(全稱為Non-Fungible Token,指非同質化代幣),進入國內后做了改良。這些數字藏品基于國內區塊鏈聯盟鏈認證,易于監管。盡管數字藏品在風險性上遠低于NFT,但其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數字藏品在發行過程中關于內容審核、版權保護、數據安全的規則和標準還需要進一步規范。而缺乏準入機制,導致各發行平臺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特別是今年以來,國內數字藏品平臺快速增長,大大小小的數字藏品平臺已達數百家。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集成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增強文化的傳播力、吸引力、感染力”。《意見》還提出要構建與文化數字化建設相適應的市場準入、市場秩序、技術創新、知識產權、安全保障等政策法規體系。
文化作品和文化服務應該堅持面向群眾、面向市場,從大眾中來、到大眾中去。今天的文化藝術傳承和發展,正是數字技術和文化藝術相互結合、融合創新、相得益彰的過程。數字技術服務大眾藝術,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的文化需求,體現了“科技向善”的不竭力量;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借助于數字技術,傳播得更快更廣,吸引和感染更多的人群,從而讓藝術插上數字科技的翅膀飛入尋常百姓家。(楊成)
編輯: 李詩園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