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退伍老兵鄧義平 我永遠是黨的一名小戰士
退伍老兵鄧義平。本報記者 程剛攝
7月26日,天剛蒙蒙亮,在楊陵區李臺街道邰北社區一套普通住宅內,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退伍老兵鄧義平早早就起床了。像往常一樣,把黨徽小心翼翼地佩戴在胸前后,這名88歲的老人才坐到書桌前,一筆一畫抄起了毛澤東詩詞……
鄧義平與黨徽“結緣”,還要從70年前說起。
1949年夏天,剛滿18周歲的鄧義平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成了一名機槍連戰士。參軍后,他參加了四川剿匪戰斗,之后又加入成渝鐵路的修建之中……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20世紀50年代初期,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鄧義平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的一員,遠赴朝鮮參加戰斗。
“敵人不停地向我們投射炮彈,不一會兒,我們所在的山頭就被削平,地上全是澇池大的彈坑,連山上的樹都被炸禿了!”1952年,上甘嶺戰役爆發,戰爭的激烈程度前所未見。時任中國人民志愿軍34師106團3營機槍連副班長的鄧義平,帶領戰士在6號陣地頑強御敵時,突然一聲巨響,鄧義平的一條胳膊便血肉模糊,流血不止……他被炮彈擊中了!生死關頭,鄧義平被緊急送往朝鮮戰地醫院接受救治。經診斷,炮彈彈片已經刺進了鄧義平左臂的動脈血管,需要立即進行截肢手術,否則很可能危及生命。
“我還要上戰場,不能沒有胳膊!”鄧義平斬釘截鐵地說。醫生只好冒險為他進行保守治療,一場全麻手術后,才幫他保住了左臂。“直到現在,這只手都沒辦法提重物。一到陰雨天,舊傷口就隱隱作痛,比天氣預報還準。”記者看到,戰爭留下的后遺癥,讓鄧義平左手關節嚴重萎縮,有兩根手指甚至都變了形。“我那時候年輕,又是家里唯一的兒子,如果真出了事,家里就后繼無人了。但一上戰場,沖鋒陷陣什么都不怕了,我只知道自己是一名戰士!”回憶起當年的經歷,鄧義平仍然無怨無悔。
1953年回國后,鄧義平被認定為二級乙等傷殘,次年他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隨后,在上級黨組織的幫助下,他來到位于原華陰縣的西北榮譽軍人學校學習。1957年,順利從學校畢業后,鄧義平先后被分配到靖邊縣人民法院、武功縣人民法院、武功縣貞元代甲人民公社等單位工作。他始終不忘自己軍人的使命和本色,吃苦耐勞、無私奉獻。工作中,不管遇到多么艱巨的任務,他總是撲在最前面,啃最硬的那塊“骨頭”。“衣服會褪色,但黨徽不褪色!”這是鄧義平經常講的一句話,也是他在地方工作后,幾十年如一日的真實寫照。
“從我記事起,父親就一直在忙。工作日處理完單位的事,周末他還主動給村里幫忙,自己家的事總是被擱到最后。這么多年,父親沒為我們兄弟姐妹留下什么物質財富,卻一直教育我們要自立自強、勇于奉獻。這一點,就足夠我們受益終身了。”鄧義平的女兒鄧寧過說。
1992年,經組織批準離休后,回到家鄉生活的鄧義平還是沒能“消停”下來。每天早早起床后,鄧義平先把被子疊成方方正正的“豆腐塊”,再開始鍛煉身體,讀書寫字,開啟新的一天。“聽我母親講,以前家里條件不好,父親總是穿著打補丁的衣服去上班。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父親吃穿用還是很節儉,還經常教育我們不要亂花錢。”鄧義平的兒媳袁碧俠介紹,在日常生活中,鄧義平把部隊的好作風融入了家風之中,不僅自己以身作則,對家人的要求也很嚴格。“老人時間觀念特別強,非常守時。平時家里人一塊吃個便飯,他都要求大家要準時到場。”鄧寧過補充道。
如今,年近九旬的鄧義平,每天都鄭重地佩戴著黨徽,堅守著入黨時的那份初心。在他的生活中,除了學習黨章、抄寫毛澤東詩詞外,每天晚上,鄧義平都會早早守在電視機前等著看《新聞聯播》,密切關注國家大事和社會發展。
“雖然我在炮火紛飛的戰場受過傷,但比起那些犧牲的戰友,我的功勞根本不算什么……我是一個小學都沒上完的農村娃,大字不識幾個,回到地方后,是黨為我提供了學習機會,給我安排了工作。沒有黨,就沒有我的今天。我永遠是黨的一名小戰士!”即將結束采訪的時候,鄧義平老人對記者說。(記者 程剛 見習記者 劉楓)a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