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2019公共空間行為規范年鑒

2019-12-28 09:49:29  來源:工人日報  


[摘要] 區分公共空間與私人領域,是一個自然人“進階”為一位社會人的必修課程。身處公共空間,卻沒有與之相匹配的行為舉止,在很多情況下,這都是不文明行為乃至違法犯罪行為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隨著社會進步,在公共領域有能力有勇氣處理突發狀況,也逐漸成了優秀公民的標配。...

  編者按

  區分公共空間與私人領域,是一個自然人“進階”為一位社會人的必修課程。身處公共空間,卻沒有與之相匹配的行為舉止,在很多情況下,這都是不文明行為乃至違法犯罪行為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隨著社會進步,在公共領域有能力有勇氣處理突發狀況,也逐漸成了優秀公民的標配。

  日光之下無新事,2019年在公眾場合上演的大事小情看上去也基本眼熟。不同的是,在制度、社會意識、技術等因素的影響下,許多事件有了與過往不同的結果。

  今日聚焦今年公共空間內發生的重大事件,以期回答這樣一個問題:2020年代,如何做一個更好的公民?

  從忍氣吞聲

  到明文禁止

  10月的時候,藝人葉璇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上了熱搜。她在高鐵上阻止一位老伯大聲外放手機音樂,卻被對方辱罵,于是葉璇將現場拍攝的視頻放到網上請網友評理。兩天之內,這條視頻的點贊量超過10萬。網友普遍對葉璇的勸阻行為表示支持。

  外放、進食、隨手扔垃圾……這些行為究竟是“私事”還是“公事”,是以其所發生的環境而論的。如果發生在火車、地鐵、公交車等相對封閉的空間中,干擾了其他乘客,破環了公共場合的環境,那就不是一句“關你什么事”能糊弄過去的。

  不過在真實情景中,真正能發聲勸阻類似行為的人很少。一則因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一忍就過去了;二則手機外放又不是殺人放火,為此出頭顯得不那么理直氣壯,說不定還會被對方反懟。正因為此,葉璇曝光外放老伯的事,才會讓那么多人拍手稱快。

  今年5月,北京開始實施《北京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和《關于對軌道交通不文明乘車行為記錄個人信用不良信息的實施意見》,規定地鐵車廂進食、大聲外放視頻或音樂等五類不文明乘客行為,將被納入個人信用不良記錄。6月,蘭州開通運營第一條地鐵,禁止在車廂內進食、外放音樂。8月,昆明市交通運輸局擬對文明乘車相關內容進行增補,明確規定乘坐列車時,不得大聲喧嘩、使用電子設備時不得外放聲音。

  為葉璇撐腰的法規已陸續出臺,但是否能落地和執行?這個問題,南京地鐵率先給出了答案。

  今年8月,一條內容為“來南京沒有垃圾分類,但是千萬不要在地鐵上喝奶茶千萬不要”的微博將“南京地鐵”送上熱搜,引來了不少網友現身說法。

  “不能吃喝任何東西,當你抱著僥幸心理喝了一口,執法人員立刻就出現在眼前。”“罰款20元,比奶茶本身還貴。”“即使只是把礦泉水瓶拿在手里,也會有工作人員提醒你不要喝。”“到地鐵看罰款,是我每次為外地朋友準備的一項旅游行程。”

  一時間,南京地鐵嚴格執法的“人設”深入人心。

  “全程禁止喝水是否不近人情?”“不文明行為納入個人信用不良記錄是否處罰過重?”盡管關于相關條例合理性的討論仍在進行,但從大部分網友要求“全國推廣”“火車、公交車也各來一份”的呼聲來看,以法規形式促進文明行為和文明意識的養成已是大勢所趨。

  從誰弱誰有理

  到誰錯誰擔責

  行人或非機動車與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是否應該無條件同情弱者?同樣違反交通規則,機動車駕駛人受到處罰,行人或非機動車駕駛人是否就能網開一面?

  2019年,這兩個長期存在于道路交通領域的問題,有了新的答案。

  1月1日起,《溫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正式實施,按條例規定,“行人通過路口或者橫穿道路時低頭看手機、嬉戲等,影響其他車輛或者行人通行”被列為重點整治的不文明行為,違者將處以警告或10元罰款。

  《條例》施行不久后,當地便開出了第一張行人過馬路看手機的罰單。

  隨后,浙江嘉興、河南等地相繼出臺條例,對過馬路的低頭族說“不”。其中,河南還將罰款額度提高到最多200元。

  今年7月,南京交管部門啟動了非機動車、行人重點交通違法電子抓拍系統。一個月時間內,就有近8000起行人、非機動車交通違法行為被抓拍和識別。違法人被抓拍后將收到提示短信,明確告知其交通違法行為、時間、地點等信息,并要求兩日內到現場教育體驗亭接受處理。如非機動車、行人一年內多次違法且未及時處理,將認定為一般失信行為,記入個人信用檔案。

  從數據來看,“動真格”的效果非常明顯。在南京市中山路長江路路口,過去行人闖紅燈行為從日均發生95起快速下降為日均11起。

  由此可見,闖紅燈并非無藥可救,只是罰得不夠。

  今年6月,杭州交警在處理一起行人隨意穿越馬路引起的交通事故時,裁定賠償比例7:3,行人負主要責任。

  一直以來,在涉及機動車和行人的事故中,由于機動車大多購買了保險,出于“人道主義”和“同情弱者”考慮,即使完全是行人過錯,交警部門也基本只是進行批評教育,最多讓其象征性地承擔次要責任。

  因此,杭州交警這一裁定,引來了廣泛關注和贊賞。“判得好,執法人員都要以此為范例。”“還不夠,應該讓行人承擔全責。”

  在道路交通領域,立法與執法的本意,是希望強化機動車司機“禮讓”的理念,減少事故發生。但相應的,行人和非機動車的道路行為也應該受到約束。一味“豁免”,只會讓少數人交規意識變得淡薄,從而增加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這一年,道路交通領域的變化為公民上了一節好課:規則,只有在雙方都遵守的前提下才能成立。

  從“幸好沒出事”

  到“出沒出事都判刑”

  11月中旬,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依法妥善審理高空拋物、墜物案件的意見》,明確規定,對于故意高空拋物的,根據具體情形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論處,特定情形要從重處罰。

  在此之前5個月,深圳5歲男童被一扇從20層掉落的玻璃砸中離世,引發社會對“頭頂上的安全”的討論與關注。

  高空墜物或故意高空拋物早不是新鮮事。此前多年,司法機關往往只能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的規定,追究侵權人的民事責任。若是找不到具體侵權人,則由整棟樓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給予補償。

  對于那些沒有造成嚴重后果的高空拋物行為,公安機關甚至不予立案,一句“幸好沒出事”就草草了結。

  最高法此番出臺的司法解釋,明確故意從高空拋棄物品,尚未造成嚴重后果,但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規定的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這意味著,這之后的故意高空拋物行為,不管出沒出事,都要被依法追究刑責。

  “以危險方式危害公共安全罪”這一年很“忙”。今年全國審理了數起乘客在公交車上搶奪方向盤或毆打司機的案件,無論有沒有造成嚴重后果,嫌疑人都因上述罪名被判刑3~10年。

  過去,乘客與公交車司機發生沖突并不稀奇,即使最后進了派出所,頂多也只是口頭教育或行政處罰。直到去年,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件造成15人死亡。

  逝去的生命換來了法律的完善。那么,法治社會每向前走一步,是否都要付出這么慘痛的代價?

  誰都希望答案是否定的。

  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每一個身處公共空間的人仔細掂量自己的每一個行為可能給別人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不少搶奪公交車方向盤和故意高空拋物的人都表示,自己當時太沖動了。可惜“沖動”不能成為免罪的理由。人的本能總是不喜歡自我約束、自我控制的,但要想在越來越多的公共空間內生存下去,就要接受訓練,學習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要是學不會,那就有法律來強制讓你學會。

  從故意傷害

  到見義勇為

  12月18日,趙宇獲獎了。他被福州市授予“見義勇為先進分子”稱號。

  2018年12月26日,福州一名女子在家門口遭毆打,聽到動靜后,在福州打工的黑龍江小伙趙宇下樓制止侵害行為時踹到了施暴者的腹部,被警方以涉嫌故意傷害罪刑事拘留14天,隨后又被以過失致人重傷罪移交檢察院審查起訴。

  此事隨即持續發酵,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今年2月,晉安區人民檢察院經審查認為,趙宇的行為屬正當防衛,對趙宇作出不起訴決定。3月,福州市公安局晉安分局向趙宇頒發了“見義勇為確認證書”。

  趙宇的生活已回歸平靜,但這一個案留下的疑問還在等待回答:當一個公民路見不平不顧個人安危拔刀相助時,社會應該為他織起怎樣的安全網?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支振鋒曾做過關于見義勇為的課題研究,結果顯示,在我國,公眾對見義勇為的認識存在很大差異,比如,醫護人員在醫院之外對突發疾病的群眾進行救治,算不算見義勇為?在支振鋒的調查問卷中,有40%的受訪者選擇了否定答案。

  尺度不統一,地方也就各唱各的調。同樣是和違法犯罪分子搏斗受傷,按照《廣州市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障實施辦法》,一名交通協管員在廣州能夠被認定為見義勇為,但在別的不少地方,則可能只被認為是職責所在。

  社會需要趙宇這樣的人,趙宇們則需要法律法規更多的支持。只有當見義勇為在事實上被弘揚和倡導,只有當“英雄流血又流淚”的現象基本杜絕,才會有更多的趙宇“該出手時就出手”。

  從沒技術沒設備

  到教科書式操作

  杭州師范大學2016級學生陳婧琦可能想不到。自己因為一次總時長100秒的行為,被網友選入了“2019十大暖新聞人物”。

  今年9月9日,陳婧琦在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候機時,遇到一名男子突發心源性猝死。陳婧琦一邊對病人進行心肺復蘇,一邊叫人在機場尋找AED(自動體外除顫器)。經過按壓和除顫,1分40秒后,男子恢復了意識。“AED真的能救人!”事后,陳婧琦激動地在朋友圈中寫到。

  無獨有偶,12月13日,江蘇無錫的幼兒園女教師胡新顏路遇一名男子突然失去意識倒地,通過一段時間的心肺復蘇,胡新顏成功使男子蘇醒過來。

  陳婧琦和胡新顏的可貴之處,不僅在于危急時刻,她們沒考慮風險和后果愿意挺身而出,更在于她們有能力可以挺身而出。

  能力源于平日的學習與積累。陳婧琦說,她此前在學校活動中仔細了解過醫療急救方面的知識;胡新顏所在的幼兒園也組織過急救培訓。

  公民的標準,不僅存在于道德層面,也存在于素質層面。教科書式急救、教科書式避險……當這些舉動越來越頻繁地出自非專業人士之手,顯然,公共空間里的好公民也越來越多。

  不過,要讓公共場所更安全,光靠公民還不夠。陳婧琦搶救成功依靠了“救命神器”AED,可目前該設備在各類公共場所中只有少量配備。提高急救設備的普及率,已是當務之急。

  本月底,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第四次審議的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草案明確,公共場所應當按照規定配備必要的急救設備、設施。

  有了法律“加持”,可以預判,未來有AED等設備護航的公共場所會越來越多。到時候,陳婧琦這樣的人會越來越多,幸運的患者也會越來越多。

  (原標題:公共空間行為規范年鑒2019)

編輯: 張潔

相關熱詞: 公共空間 行為規范 領域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