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協同發展向西望 續寫絲路新篇章”網絡主題活動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主辦,陜西省委網信辦、甘肅省委網信辦、青海省委網信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網信辦、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網信辦以及人民網、中國網承辦,旨在發揮中省主流網絡媒體優勢,集中宣傳好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省區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強開放合作、實現協同發展的的積極舉措和典型經驗。
“我的家鄉陜西,就位于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站在這里,回首歷史,我仿佛聽到了山間回蕩的聲聲駝鈴,看到了大漠飄飛的裊裊孤煙。這一切,讓我感到十分親切。”201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說道。
陜西,華夏文明的起源地,周、秦、漢等13朝曾建都于此,古為古絲綢之路起點,今踞“一帶一路”重要樞紐。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陜西發展的根基,亦是順應時代、借勢崛起的底氣。
2018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發布《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關中平原城市群升級為第八個國家級城市群,西安獲批建設第九個國家中心城市。
十三朝古都“遇見”國家中心城市,如何在重大歷史機遇之上,書寫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答卷?陜西正在解題。
9月23日起,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主辦的“協同發展向西望 續寫絲路新篇章”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走進陜西,聚焦陜西在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方面的創新實踐,全方位展現陜西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舉措新成就。
扎根歷史創新文旅
如何在千年古都上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西安扎根歷史、創新文旅,用產業將歷史與現代融合相生。
一直以來,文旅都是西安城市發展的核心產業之一。在《西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中制定了加快推進絲路文化高地建設,打造傳承中華文化的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的發展目標。具體來看,西安文化旅游產業計劃到2025年接待總人數達4億人次,旅游總收入5000億元。
其實,在大手筆的頂層政策規劃之下,西安早已開始精細化產業布局。
以城墻為例。城墻作為西安的城市標志與形象,肩負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如今,依托產業化思維與市場化手段,城墻已在千年歷史之上開出“繁花”。
西安城墻及護城河
在城墻采訪,記者感受最深的就一個詞——“新”。在景區形象打造方面,修復與治理并舉。一方面,景區環繞城墻建設環城公園,修復朝陽門、含光門、玉祥門等城墻缺口;另一方面還實施了西安城墻火車站連接工程,治理護城河與順城巷周邊環境對南門區域進行了綜合提升改造。
墻、林、路、河、巷五位一體化打造,以“新面貌”亮相的城墻收獲到不少肯定與認可。
2018年10月,西安城墻·碑林歷史文化景區被正式授牌國家5A級旅游景區,同年12月,國家水利部正式授予西安護城河“國家水利風景區”稱號。
臺前“新面貌”亮相,幕后“新品牌”加持。在產業發展方面,西安城墻構建“敬畏+熱愛+尊重+傳承+復興”五位一體的西安城墻文物保護利用模式,圍繞“千年古都·常來長安”文化旅游新品牌,策劃推出了一系列文化藝術活動。
“為了吸引游客,我們全年推出主題文化活動。”西安城墻管委會副主任吳春介紹道。“比如一年一度的城墻新春燈會、西安城墻國際馬拉松、西安城墻國際音樂節、夜宿城墻看星空的奇妙體驗、風箏節等。”
西安城墻仿唐入城儀式
據《西安晚報》報道,早在兩年前,西安城墻景區十一期間單日游客接待量便超10萬人次。而在今年第26屆“西安城墻國際馬拉松賽”中,報名人數超45000,中簽率約8.7% 。
同為曲江文旅旗下,大唐不夜城也是西安標桿性文旅項目。自“不倒翁小姐姐”“石頭人”到“敦煌飛天”等現象級網紅IP出圈以來,大唐不夜城利用《再回大雁塔》《再回長安》等節目將街區的美食、建筑、演出、文創、科技融入到整個盛唐文化氛圍中。
今年截至“五一”假期,大唐不夜城步行街總客流量2322萬人次,周末客流30萬人次,節假日客流接近50萬人次。
以千年文化為底氣,以“新面貌”為支點,以“新品牌”為手段,利用文化孵化產業,利用現代化產業“托舉”千年歷史文明。
西安城墻提高關注度增加收入的同時,也將西安城市形象與文化傳播出去,進一步推動了西安從“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轉變。
環境治理生態破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綠色生態是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只要勤勞肯干,守著綠水青山一定能收獲金山銀山”,“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浐灞生態區是西安城市高質量發展中重要的生態產業樣本。到訪浐灞當天,記者團登上世博園長安塔,滿眼綠色之中西安國際會展中心、會議中心等大型建筑錯落有致。生態與產業和諧共生,浐灞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十分值得探究。
透過長安塔看浐灞生態區一角
前不久,《西安浐灞生態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零三五年遠景目標》發布。其中明確提到,“會議會展產業的支柱地位形成,現代金融產業支柱地位穩固,文化旅游產業蓬勃發展,數字經濟異軍突起,產業融合效益顯現,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業態豐富、特色鮮明的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體系。”
在“十三五”期間,浐灞圍繞“歐亞經濟論壇”IP,將西安國際會展中心、會議中心等落地,同時推進領事館加快建設,引進涉外機構20家。而十四運會的舉辦,也開啟了新一輪發展機遇與紅利。
以“項目帶動、產業驅動、產城融合”為發展思路,引入國際化的交流平臺、超大體量的會議會展產業,這在西安各大開發區中,浐灞堪稱“獨一份”。
西安國際會展中心觀景區
“中部興業,南北秀美”,浐灞產業與生態兩手抓。在優質生態基礎之上,浐灞還落地了灞柳基金小鎮、華夏文旅、砂之船奧特萊斯、騰訊小鎮、亞馬遜、多個高校孵化中心以及創新研究院。
這也是浐灞的資本和底氣。在“后工業化時代”,產業建設不僅僅只是“車間與機床”,高端服務業、科技、文旅與金融依然成為不可逆的大勢。
作為西安唯一有大體量水域與優質生態的開發區,浐灞對位自身生態資源,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打造出一批對生態有要求,對經濟強助推的高端產業。這也成為西安城市高質量發展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兩鏈融合科技崛起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城市亦是如此。
半年前,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在西咸新區啟動。平臺啟動當日,陜西省委書記劉國中、省長趙一德等領導到場。
劉國中在當天的講話中強調,“秦創原”一定要明確定位、聚焦突破,著眼建設立體聯動“孵化器”、科技成果產業化“加速器”和兩鏈融合“促進器”三大目標,加快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競爭力的高水平平臺,讓創新成為陜西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秦創原綜合服務中心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國之利器。若僅論科技資源,陜西當屬高地,不僅坐擁8所“211工程”院校和3所“985工程”院校,還有眾多的科研院所、機構等數百家。
科創資源豐厚,但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使得陜西備受詬病。正因此,如何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成為秦創原的重要任務之一。作為平臺的總窗口與核心承載地,西咸新區對秦創原的賦能與引領作用尤為關鍵。
對于秦創原來說,西咸新區作為平臺總窗口,利用自身的金融、人才、高校、企業、政策等資源為其賦能,讓秦創原能夠充分進行創新性探索與發展。
9月24日,西咸新區投資環境說明會暨入區項目簽約儀式成功舉辦,會上集中簽約49個項目,總投資達883.58億元。其中,42個項目落戶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總窗口,總投資額達675.58億元,7個項目落戶西咸新區其他領域,總投資額達208億元。
簽約項目涉及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科技研發、總部經濟、金融服務、國企高校平臺、科技成果轉化等多個領域,對西咸新區培育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而這也體現出,陜西省打造“科創強省”以及用科技助力高質量發展的決心。
文 |凌 晨
編輯: 史青青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