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藍”持續升級背后,到底有什么秘密?近日,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西安市“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工作組專家張寧寧,解讀西安好“氣質”的由來。
連續最長優級天數刷新歷史紀錄、全運會期間空氣質量實現全優良、今年已收獲243個藍天……
精準施策
提前兩天啟動 應急管控措施
見到張寧寧時,他正在忙著分析前幾天剛結束的一次重污染天氣過程。“綜合來看,這次區域污染過程持續時間較長,但強度不大,關中五市以輕度污染為主。西安市提前應對,效果較為明顯,污染程度弱于東西相鄰城市。”他指著密密麻麻的數據和曲線介紹道。
“拿全運會期間的空氣質量保障來說,9月、10月西安市處于季節轉換期,氣象條件復雜多變,區域性污染頻發,主要污染物既包括臭氧也包括顆粒物,保障期長度和難度較大。”張寧寧說,此次保障由國內頂級大氣污染防治專家領銜的專家組進行指導,組成了60多人的技術團隊開展每日分析評估,及時調整污染防控重點,提高污染源控制精度。
張寧寧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10月19日,專家服務團隊預測出10月23日至25日受不利擴散條件影響,陜西關中地區將出現一次區域性PM2.5污染過程。按照專家建議,西安市提前兩天啟動了應急管控措施,督促全市生產生活各個領域,最大限度降低涉氣污染物排放強度,提前騰出“余量”。應急措施的啟動有效遏制了西安市PM10和PM2.5的上升趨勢,10月25日,在極大的區域傳輸和高濕靜穩不利氣象條件壓力下,西安市顆粒物濃度相比周邊其他城市削峰明顯,人為努力在空氣質量保“良”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創新紀錄
首次在10月實現優良天數全勤
當然,以上只是“西安藍”持續升級背后故事的“冰山一角”。張寧寧向記者列舉了一組數據:2016年西安市優良天數只有192天,到2020年達到250天,PM2.5平均濃度為51微克每立方米。
再說今年,第一季度圓滿完成國家下達的秋冬季污染治理攻堅行動第二階段空氣質量指標任務,十四運會期間(9月15日-9月27日)、賽會間歇期間(9月28日-10月21日)、殘特奧會期間(10月22日-10月29日)3個階段共45天,西安市空氣質量實現了全部優良,空氣質量改善幅度均列陜西省關中五市第一。
不僅如此,還創造了多項空氣質量新紀錄:連續最長優級天數13天、月度優級天數15天、年度優級天數已達62天、首次在10月實現優良天數全勤、自今年9月11日以來連續優良天數達到54天,實現空氣質量連續合格天數的歷史性超越。截至目前,今年我市優良天數已有243天,同比增加3天。
“其實不看數據,大家也都能親身感受到‘西安藍’變多了。”張寧寧說,環境就是民生,藍天就是幸福,大氣治理成果成為廣大市民看得見的獲得感。作為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者更加清楚,貫穿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核心和關鍵是人為努力,同時,科學組織、精準施策、精確治污,也是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的工作經驗。備受矚目的十四運會和殘特奧會已經圓滿落下帷幕,全運會帶來的好“氣質”讓“西安藍”升級并延續。
精確治污
查糾整改一批環境問題
在精確治污方面,我市根據實時分析及時調度,增強重點區域、重點企業的污染源問題巡查力度,并在重點時段加大抽查、夜查頻次。
同時,發揮西安市智慧環保綜合指揮中心的功能,綜合運用已建成的生態環境監測感知手段,企業工況用電量監控、煙火監控、走航監測以及網格化監管等系統,全面提升“技防”水平。
這套“組合拳”打下來,查糾整改了一批環境問題,切實強化了減排效果,為后續更精準地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參考。
據統計,保障期間全市共檢查工業企業1.6萬家次、施工工地1.7萬家次、儲油庫約400家次、加油站2000余家次、餐飲單位約4萬家次,共發現1.5萬個問題;抽檢機動車4939輛,查處超標排放車輛475輛,勸返柴油貨車6241輛,共檢查非移動道路機械5032臺,查出超標排放和未編碼登記機械數547臺;煙火監控通報火點543起,走航監測累計里程約3000公里,通報問題近200起,為空氣質量保障成功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此次空氣質量保障是對常態大氣治理工作的檢驗。”張寧寧表示,接下來的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中,更是要運用好科學組織、精準施策、精確治污,始終貫穿“人為努力”這個核心和關鍵,持續打贏藍天保衛戰,不斷增強老百姓的藍天幸福感,進一步深化“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六項措施,加強常態化執法監管,建立健全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機制。(記者 高樂)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