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年末,古城西安的疫情牽動人心。
12月9日0時至29日24時,西安市累計報告本土確診病例1117例,25日至29日五天內,西安單日新增本土確診病例均過百,分別為155例、150例、175例、151例、155例。
此前的12月27日晚,西安召開的疫情發布會指出,當前,西安市疫情防控形勢仍然嚴峻復雜,正處于極其重要的窗口期,到了爬坡過坎、攻堅克難的時候。
傳播鏈不明晰、隱匿性傳播、點狀暴發……擁有超千萬常住人口的西安,正面臨考驗。
目前,西安疫情仍處于膠著期,全市已進行六輪全員核酸檢測,日新增病例高企不下。拐點何時出現?澎湃新聞就此采訪了多位相關專家。
病例激增與防控升級
12月27日,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的發布會介紹,省疾控中心已完成137例本土病例的全基因測序,均與12月4日巴基斯坦入境航班報告的境外輸入病例高度同源。
此前的12月18日,陜西省衛健委召開的新聞發布會披露,疫情感染來源初步判定為12月4日巴基斯坦航班輸入,但是具體傳播過程尚不清晰,各傳播鏈之間缺少明確關聯性,并且陸續在全員核酸檢測中發現陽性病例,說明已經存在一定的社區傳播,疫情傳播風險較高。
此后,此輪陜西疫情新增本土確診病例主要集中在西安。
12月21日,陜西省疾控中心主任劉峰在發布會上表示,此輪疫情,西安市出現隱匿性傳播,形成一定規模的社區傳播,現已出現外溢病例。
此后,西安防控升級,12月23日零點起,西安全市小區(村)、單位實行封閉式管理,非生活必需場所暫停營業。
近幾日,西安本土確診病例數快速上升,如12月25日新增155例,26日新增150例,27日新增175例……這或與近日進行的多輪全員核酸檢測有關。
12月27日,陜西省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張義接受陜西日報采訪時解釋,近期病例突然增多的主要原因,一是加大了核酸檢測的力度,增大了覆蓋面、提高了檢測頻率,從而發現了更多的病例;另一個是新出現了一些點狀暴發,比如光電谷、物流園,短時間出現了不少病例。
12月28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西安公布了更加精準的防控措施,從當天開始,雁塔區、長安區、高新區,每天開展一次全區核酸篩查;蓮湖區根據情況,增加全區核酸篩查頻次;從其他區縣、開發區抽調采樣人員支援以上4個區縣、開發區開展核酸篩查。
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李侗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分析,在巴基斯坦航班入境后的短短幾天時間內,擴散傳播了四五代。“當流調已經追不上疫情的擴散速度,就必須采取擴大包圍圈去圍堵的手段,也就是‘封控’”。
免疫學學者周葉斌指出,目前,我國的疫苗接種率較高,實際上有了更多的空間和時間去做篩查。他認為,如果來不及全員檢測核酸,更合理的做法是通過精準隔離部分人群,去緩解突然激增的檢測量。比如,一些患者的密切接觸者,就可以直接先集中隔離,在等待病毒培養期間,將人力轉移去做潛在人群的檢測。
隱匿病例需警惕,拐點何時到來?
陜西疫情中,隱匿性傳播、點狀暴發等特點備受關注。
12月24日,西安召開的發布會上,西安市疾控中心副主任衛曉麗介紹,此次疫情呈現隱匿傳播的特點,很多陽性病例的初期癥狀表現不是很明顯,患者容易忽視個人身體狀況,以至于在不經意間造成快速傳播;12月27日陜西省舉行的發布會介紹,目前,該省本土疫情仍處于膠著期,預計病例數在短時間內仍會處于持續狀態,不排除會出現一些點狀暴發。
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李侗曾向澎湃新聞指出,“隱匿病例”是未來防控的難點,主要是因為接種多劑疫苗后被感染,會出現輕癥或無癥狀,難以被迅速察覺。同時,當身體的抗體產生作用后,病毒清除快,傳染期變短,但這并不意味著感染性會有所降低。相關研究發現,即便打了疫苗,早期的感染性仍然很強,“接近于沒有打疫苗的狀態,需要警惕。”
目前,西安疫情仍處于膠著期,形勢嚴峻,拐點何時出現?香港大學病毒學家金冬雁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較高的疫苗接種率是一個樂觀的理由,但西安疫情可能至少需要在完成10輪大規模篩查后才得見分曉。
病毒學家常榮山認為,依據目前發展的態勢,疫情可能還將持續20多天,而在達到動態清零后,也需要一周左右的觀察和穩定才可能完全解封。
李侗曾預測,拐點應該在第五、第六輪篩查結果出來后,能夠初步判斷。根據以往的防疫過程,疫情基本控制可能需要一到兩周,解除封控還需要兩到四周的時間。也就是說,在春節放假前,“疫情大體能夠得到控制”。
汕頭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李麗萍向澎湃新聞推測,根據以往流行病學經驗,若傳染源全部隔離,在明年的1月中下旬,會出現拐點。她指出,關鍵還要看明天是否會有封控區以外的新病例出現。“若有新病例出現,說明傳染源還沒有全部隔離。”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還沒有到達疫情拐點,還需要嚴防死守。一般來說,疫情需要一個周期或一個半周期才能判斷何時能出現拐點,大約20天才能‘看出分曉’。”
他推測,預計到一月中旬西安疫情能夠得到阻斷,一月下旬控制住“完全有可能”。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