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華縣皮影:半邊人臉演繹人生百態

2022-05-19 18:58:12  來源:華商報  


[摘要]華縣是中國戲曲皮影戲藝術最重要和最早的源頭之一。華縣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和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以及淳樸敦厚的民風民俗,為皮影戲藝術的傳承、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華縣是中國戲曲皮影戲藝術最重要和最早的源頭之一。華縣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和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以及淳樸敦厚的民風民俗,為皮影戲藝術的傳承、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口訴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一張牛皮道盡喜怒哀樂,半邊人臉收盡忠奸賢惡。”這是華縣皮影藝術的真實寫照。

  華縣皮影藝術包含皮影戲及皮影戲雕刻技術兩部分。

  有“電影始祖”之稱的皮影戲,是漢族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的巧妙結合,流傳在民間已經有上千年歷史,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之一。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談歷史

  上溯宋朝或更早 綿延至今

  華縣皮影戲曾經有著輝煌的過去。皮影戲的起源目前沒有定論,分別有先秦說、漢代說,但沒有爭議的說法當屬宋代。因為有關皮影戲的記載在宋代的文獻中較為多見,如宋代的《事物紀原》、《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等書籍中均有影戲的明確記載。由此可以斷定,作為影戲表演不可或缺的演具——皮影(影偶)至少應始于宋代,甚至更早。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皮影雕刻藝人和其它民間藝人一樣,地位十分低下,很少有人能在書籍史冊中留下真名實姓。所以,早期的華縣皮影制作藝人及其工藝流程已難覓其蹤,不可詳考。

  目前,有關華縣皮影戲和皮影雕刻的最早描述當為《華縣志》的記載:“清乾隆元年至10年(1736-1745)皮影盛行于華州,清末時還有演出班社二三十家。民國期間,演出盛行不衰,最多時縣內有班社48家。”也就是在那一時期才有皮影雕刻藝人,載入史冊。

  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華縣皮影戲曾受邀前往德、日、法等20多個國家和港、臺等地區進行專場演出,還曾參與世博會等大型活動。

  論表演

  影人活靈活現 音樂悠揚細膩

  華縣皮影傳承人劉華告訴華商報記者,華縣皮影戲的表演是由“前聲”“簽手”“上檔”“下檔”“后槽”五個人完成(俗稱“五人忙”)。共操持月琴、板胡、梆子、碗碗等二十多種樂器,所產生的音樂效果如同二十多人組成的樂團。其中,生、旦、凈、丑均由前聲一人演唱,此外還要操持月琴等五種樂器。幕布上的所有皮影表演都由簽手一人所為。

  原本造型各異、情態神韻各有千秋的影人活靈活現,配合跌宕起伏、細膩優美的“碗碗腔”,武戲里的橫刀立馬,馬上擒賊,小旦的亭亭玉立、婀娜輕盈,還有善感多思、羞澀文靜等情狀,甚至打盹酣睡、揮筆彈墨等多種動作躍然眼前,回蕩心間。

  華縣皮影戲的音樂叫作“碗碗腔”,悠揚細膩、委婉動聽,誕生于唐開元年間,由一位華州籍和尚在陜西終南山創作出來。宋代《百寶總珍》中有記載:“五尺素縑道喜憂,引得帝王宮中留。楊妃啖荔耳添味,拽弦擊碗品華州”。這是中國最早的影戲音樂形式。

  說制作

  雕、繪并重 經過八道工序

  華縣皮影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吸收了漢代畫像石及民間剪紙和唐宋寺院壁畫的手法與元素,結合戲曲演變的需要,形成了地域特色獨具的造型風格,小巧玲瓏,精美細膩,俏麗動人,堪稱“中華一絕”。

  華縣皮影制作雕、繪并重,皮影的制作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八道工序,是一個復雜奇妙的過程。一件傳統的“雪花紋”影人至少需要雕鑿3000多刀才能得到。

  手工刻皮影是一項非常磨人性子、鍛煉耐心的工作,同時也需要藝術天分、正所謂慢工出細活。每一張皮影的背后,是一個個手藝精湛、指頭靈活的手藝人,是他們在守護、傳承著這個傳統的文化財富。

  話傳承

  須兼具多種技能 年輕人不愿學

  老一輩皮影藝人跟隨時代腳步,適應時代發展不斷創新,曾組建女子皮影團,開創動漫皮影先河等。華縣皮影藝人一代代傳承著從上古社會以來約定俗成的既定格式、造型素材與地域風格,從開始制作演出需要的影人、道具,發展為皮影美術工藝品進入市場,形成皮影文化產業鏈。但轟轟烈烈的發展及寬廣的前景,也沒能讓華縣皮影避免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面臨的傳承難問題。

  劉華說,目前,華縣皮影戲演出傳承人和皮影戲雕刻傳承人,據不完全統計約有60余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皮影戲傳承人20余人,皮影雕刻代表性傳承人10余人。

  “最年輕的皮影傳承人已經五十一二歲了。”劉華說,要學會皮影表演,必須兼具多種技能,懂四五種樂器,至少要學兩三年。年輕人根本沒人主動學,“有些人學一兩節課就不來了。”

編輯: 意楊

相關熱詞: 華縣皮影 皮影戲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