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記者從陜西省生態環境廳獲悉,陜西生態環境十年來發生巨變,重煥生機的秦嶺、臭水變身水清岸綠景觀河、頻受霧霾侵擾的關中時常被藍天白云刷屏……如今一座座青山、一條條碧水,一朵朵白云,正在描繪三秦大地美麗新畫卷。
十年來 陜西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
初秋時分,渭河兩岸五彩斑斕、沃野千里,涓涓流淌的渭河碧波盈盈。不遠處的巍巍秦嶺層巒疊嶂,松翠泉香,各類珍稀動植物在此茁壯成長、自由生活。山腳下的城市藍天白云、碧水環繞,置身其中宛如詩畫之境。
同時,數據為我們的直觀感受作了最好的注解。
2021年,陜西省10個國考城市PM2.5平均濃度(35ug/m3)較2015年下降28.6%(14ug/m3),重污染天數由11.7天減少到8.7天。
全省主要河流水質持續改善,Ⅰ—Ⅲ類水質比例由2012年的62.5%上升至2021年的91.7%,劣Ⅴ類由15%下降至1.3%。渭河入黃出境斷面水質由劣Ⅴ類提升至Ⅱ類,實現了從黑臭到清再到美的蛻變,成為“生態渭河、景觀渭河、安瀾渭河”。漢江、丹江、嘉陵江出境斷面穩定保持Ⅱ類,確保了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納入國家“十三五”考核的27個地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
全省土壤環境狀況總體穩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2.2%,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實現100%,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十年來 秦嶺、黃河等重點區域生態品質持續提升
2021年秦嶺生態環境狀況評價等級為“優”,生態環境質量評價(EI)指數同比上升0.32,生態環境優良等級面積比例達到99%。
罕見物種頻頻現身秦嶺,新物種不斷被發現,珍稀動植物的棲息地面積持續擴大、種群數量穩定增長,秦嶺物種“朋友圈”正越來越大。
黃河流域陜西段65個國考水質斷面Ⅰ—Ⅲ類比例優于全國平均水平2.7個百分點。黃河流域陜西段的生態環境正由“黃中找綠”向“綠中找黃”轉變。陜南硫鐵礦水質污染專項整治有序推進。
十年來 陜西服務綠色發展主動有為
據陜西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張智華介紹,陜西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63家發電企業納入首批履約。在全國率先實現排污許可制全覆蓋,提前完成國家排污許可質量審核100%、執行報告提交率100%的“雙百”任務。
建立完善排污權交易機制,十年間累計實現交易額13.7億。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削減23.9%、23.4%、39.4%、33.7%,超額完成國家目標任務。
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累計下放委托35類環評權限。推行環評審批和監督執法兩個“正面清單”,對56類行業實行豁免管理和告知承諾審批,將1876家企業納入執法監管正面清單,實施差異化監管。
十年來 陜西環境監管更加精準高效
據了解,全省環境監測網絡織牢織密,建成由268個省控以上空氣自動站組成的大氣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實現縣區全覆蓋,建成了234個手工水質監測網、80個省控以上水質自動監測站、164個縣級以上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組成的水質監測網,建成了由17個國控背景點、527個國控基礎點和168個省控風險點組成的土壤環境監測網和2315個覆蓋全省12個市(區)的聲環境質量監測網。
環境污染事故呈逐年下降趨勢,2021年共發生突發環境事件9起,較2012年(23起)下降60.9%。
十年間,三秦大地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生態環境保護思想認識程度之深、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臺頻度之密、執法督察尺度之嚴、環境改善效果之好前所未有,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將圍繞“生態環境品質更高”的目標,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筑牢生態安全底線,為三秦百姓創造更多更好的生態福祉。(記者 高樂)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