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神木市欄桿堡鎮以黨建為引領,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持續深耕農業,加大旅游開發,加強生態建設,將“強黨建、興農業、融文旅、優生態”四張王牌,打在了農業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新地標上,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效顯著,村容鎮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為全面融入神木市“136”發展戰略扎實了基礎,在51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擦亮了鄉村振興的產業品牌。
土地流轉對接林業局打造萬畝林
十八大以來,欄桿堡鎮張家坬村科學謀劃,深度對接技術、人才、基地等自有資源供需,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先后建成了500畝山地蘋果園、1000畝有機小雜糧種植基地,在改變傳統種植模式的同時,逐步優化了產業結構。
第七屆旱地西瓜節
欄桿堡鎮張家坬村黨支部書記劉耀平介紹:“我們這500畝果園在未平整之前是一片荒山地,農民種植五谷雜糧基本沒有什么收入。我們平整了土地,籌建了果園,到現在一年能產六萬斤蘋果。”
楓葉林
隨著產業結構的逐步優化,軟體集雨窖灌溉、寬幅梯田,小雜糧特色種植等項目,也實現了“四位一體”整村連片規模化,節水農業種植示范化,不斷推動著小雜糧種植向主導產業化邁進的步伐。
十年來,欄桿堡鎮累計流轉土地13.6萬畝,實施寬幅梯田6.6萬畝,農產品有機認證規模達1.8萬畝,良好農業認證2.3萬畝。2019年被農業農村部授予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
移民搬遷
欄桿堡鎮張家坬村黨支部書記劉耀平說:“這幾年,我們村最大的變化就是流轉了土地,連片種植,集中管理,還實現了機械化作業,糧食產量大幅提高。”
欄桿堡雞心果
十年來,隨著村集體經濟的持續發展,探索了“以種帶養、以養促種、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的路徑,擴大了養殖規模,促進了種養循環,打造了源自欄桿堡、名揚大塞北的“欄桿堡農牧”品牌。
欄桿堡小米
神木市馬岔村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馬永平說:“合作社的股民已經連續分紅三年,最大的變化就是帶動了村民也辦起了自己的養牛場,現在有三戶存欄牛達100多頭。”
十年踔厲,十年變化。2012年至2021年,全鎮小雜糧產量連年攀升,農業產品品牌名聲遠揚,村集體經濟由無發展到1個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總社下設21個聯合總社成員單位,實現20個行政村全覆蓋,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0400多元增長到18006元。全鎮農業生產總值從0.58億元增加到3.7億元。
這十年,欄桿堡鎮持續以黨建聯盟賦能高質量發展,還依托“黃土資源富集、地域文化獨特、人文底蘊深厚”三大優勢,以鎮區為核心開展AAA景區創建,重點打造田園觀光采摘游、文化風情體驗游和鄉土文藝創作品鑒游三大文旅業態。連續舉辦七屆的500畝旱地西瓜采摘節,把“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總社+村集體+農戶”模式與現代鄉村旅游相融合,將特色文化展館與欄桿堡影視文化基地、瑤坬都司府珠聯璧合。精心打造了“沾衣欲濕杏花雨”的1000畝杏花林,“霜葉紅于二月花”的2000畝楓葉景觀林。實現了地域文化、近郊旅游、風情觀光的深度融合,推動了農旅產業的特色化、規模化、和現代化發展。
憑欄聽風雨,佇嶺展未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聚力神木市“136”發展戰略目標,欄桿堡鎮把資源優勢、品牌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在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地標上砥礪奮進,昂揚激情,閃耀著近郊農旅的新魅力。(記者 許鵬 通訊員 劉詠 李建德)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