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門》演出現場。(記者 尚洪濤 攝 資料圖片)
步步驚心,扣人心弦,伴隨觀眾們的熱烈喝彩和掌聲,名將“張定邊”的赤膽忠心在舞臺上被展現得淋漓盡致——11月12日至15日,西演·西安三意社今年的重點復排劇目,秦腔傳統劇《九江口》正式與戲迷見面,強大的演出陣容、精彩紛呈的舞臺演繹、賞心悅目的舞美設計背后,是劇社上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守護,和對古老秦腔藝術的傳承、發展及創新。
新征程,新擔當。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征程上,西安文藝在創作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精神力量的優質作品的同時,也花開四海、走出國門,向世界講好文藝創作的中國故事。
看傳統“新生”時代“浪花”在舞臺奔騰
在文藝創作的百花園中,不同藝術門類都有各自獨特的魅力與色彩,而對于古城西安而言,秦腔藝術可謂其中最受老百姓鐘情的本土傳統藝術。歷史悠久的秦腔,有中國戲曲“活化石”之稱,為了更好地傳承秦腔經典劇目,創新、發展秦腔藝術,西演·西安三意社組織優秀的創作團隊和青年演員復排秦腔傳統劇《九江口》。
《九江口》又名《忠義臣》,該劇以元朝末年,陳友諒手下大元帥張定邊與朱元璋旗下臥底大將華云龍斗智斗勇的故事為主線,生發出“盤問”“闖宮”“摘印”“攔馬”“救駕”等一系列充滿戲劇沖突的情節,可謂傳統版“諜中諜”。經過劇社上下數月精心打磨,這樣一部經典“復活”亮相。讓觀眾驚喜的是,復排新生的該劇與時代并軌,更契合當代觀眾的審美品味。
記者注意到,舞臺之上,劇目采用了冰屏與移動平臺的組合樣式,兼具傳統審美和現代審美,使舞臺空間及演員表演支點既靈動又靈便,讓舞臺的畫面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習慣,讓觀眾在欣賞傳統藝術的同時又有全新的觀感體驗。該劇導演何紅星表示:“此次三意社集全社之力排演的《九江口》,在保持原作精髓的前提下對劇情和唱腔進行了重新梳理,使這場智力與膽略的較量更加驚險刺激。音樂唱腔設計充分發揮出秦腔高亢蒼涼、大起大落的特點,從而張揚出秦腔善于表現忠孝節義的劇種風采。”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秦腔藝術的起承轉合間,“85后”“90后”演員也正在西安舞臺接過傳承賡續的“接力棒”。記者采訪獲悉,此次《九江口》均由青年演員挑大梁——青年花臉演員楊力飾演“張定邊”,王建力飾演“陳友諒”,李通飾演“華云龍”,宮廷豪飾演“胡蘭”,賈周峰飾演“朱元璋”,馬亮飾演“劉伯溫”,王慶飾演“徐達”, 楊靜飾演“公主”,梁玉飾演“太后”,李少鋒飾演“張仁”,宋超峰飾演“大內侍”,另有四十余名西演·青年團學生在舞臺上翻滾騰挪。新生力量的自我突破,讓舞臺更加朝氣蓬勃——該劇幾乎每場都有技巧展示,眼神、臺步、身段、亮相、髯口、跪蹉、跑船、開打等無處不在,非常考驗演員的綜合實力,楊力為了練好戲中“跪蹉”這一動作,數月的排練中,膝蓋上的皮磨破了一層又一層。
看精彩綻放文藝為媒講好中國故事
持續上演的精彩文藝作品,讓舞臺上的“西安味兒”香飄四海,也助力其承載的文化自信自強有了更大展示舞臺。
11月12日晚,第五屆中國雜技藝術節在全國遴選的4部優秀展演劇目之一、由西演·西安戰士戰旗雜技團創排的中國軍旅題材雜技劇《戰魂——第三戰隊》以線下+線上演出演播形式,在河南順利完成展演,受到業內與觀眾好評。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雜技藝術也在悄然發生改變。觀眾對雜技藝術的欣賞水平,從單一的“好看”到多角度、多情境的審美。《戰魂——第三戰隊》正讓觀眾感受到了新時代文藝的精彩:該劇吸收了大量戲劇、舞蹈等其他藝術的“養分”,運用語言達意、肢體敘事的特點,打破單一線性敘述邏輯,大量使用時空疊加、心理交錯、視角互換等敘事新模式,不但演出強軍強國“魂”、講出人物信仰“魂”,更讓觀眾看到了時代精神“魂”。“一流的團隊,一流的演出!”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雜協主席邊發吉在演出結束后這樣評價。
而就在不久之前,由韓國文化藝術會館聯合會、濟州特別自治道政府聯合主辦,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等支持的第15屆濟州海比奇藝術節上,“中國演出推介展臺”共推薦了5部劇目,中國國家京劇院京劇《楊門女將》、山東省呂劇院呂劇《歸·源》、蘇州交響樂團交響樂音樂會《泱泱國風》、西演·西安歌舞劇院舞劇《門》、西演·西安戰士戰旗雜技團雜技劇《如夢長安》入選,西安獨占兩席。來自千年古都的文藝精彩劇目,吸引了韓國各地文化藝術界人士及普通市民,向異域觀眾呈現來自中華大地的璀璨歷史,更講述著新時代的中國故事。
“在過去十年間,西安演藝集團通過持續深化改革,在文藝精品創作、實現雙效統一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西安演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寇雅玲表示,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未來,西安演藝集團旗下各院團將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在文化傳承保護、文藝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持續發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推動文化繁榮,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做出不懈努力。”(記者 孫歡)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