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哈合作的考古地點主要位于拉哈特遺址。拉哈特遺址考古項目由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與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聯合進行。2017年至2019年,發掘總面積1290平方米,清理包括溝道、灰坑、房址、墓葬等多類遺跡,出土鐵器、銅飾件、石器、陶罐、陶紡輪等約210件(組)。研究成果極大豐富了遺址內涵,并初步揭示了遺址范圍和時代變遷脈絡。
公元前138年,張騫從長安出發一路西行,伴著駝鈴與風沙,踏出一條絲綢之路。
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我的家鄉陜西,就位于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站在這里,回首歷史,我仿佛聽到了山間回蕩的聲聲駝鈴,看到了大漠飄飛的裊裊孤煙。”
哈薩克斯坦是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國家。2017年5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團隊來到哈薩克斯坦,進行考古交流與合作,尋覓絲綢之路上的古老印記。2017年至2019年,丁巖作為赴哈薩克斯坦聯合考古隊現場負責人,三赴哈薩克斯坦開展域外考古調查工作,旨在尋覓這片土地上早期鐵器時代(相當于中國戰國秦漢之際)的古代歷史文化遺存。
中哈合作的考古地點主要位于拉哈特遺址。遺址處于哈薩克斯坦天山北麓的一處臺地,東距中國霍爾果斯約250千米,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在“絲綢之路”草原線路上。傳說此處是古代塞人王族的居住遺址,著名的伊塞克金人墓葬就在附近。“哈方愿意同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組建考古隊進行拉哈特遺址發掘研究,是對于我們考古技術和相關研究的信任。”丁巖說。
拉哈特遺址考古項目是中國考古學界與哈薩克斯坦考古學界的首次田野考古工作合作,由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與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聯合進行。工作以中方模式為主,將傳統發掘、普通記錄與RTK測繪技術(實時差分定位測量技術)、三維攝影、高空航測等多種現代技術相結合。三年來,發掘總面積1290平方米,清理包括溝道、灰坑、房址、墓葬等多類遺跡,出土鐵器、銅飾件、石器、陶罐、陶紡輪等約210件(組)。研究成果極大豐富了遺址內涵,并初步揭示了遺址范圍和時代變遷脈絡。
“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館長古麗米娜女士對我們的工作高度認可,雙方的溝通交流非常融洽。我認為這是對外合作很重要的一點。”丁巖感慨,“我們不僅給陜西考古贏得了一份好聲譽,產出了重要考古成果,而且與哈方的工作人員、地方群眾友好相處,結下了深厚友誼。”
在哈薩克斯坦工作期間,考古隊員深切感受到當地淳樸的民風和群眾友善的態度。拉哈特遺址地處山坡草原地貌,附近的牧民常因好奇來考古工地看看。一次,一位牧民老者通過翻譯告訴考古隊,他要送一只羊作為禮物。丁巖多次推辭后老人堅持要送。考古隊便邀請他來營地一同享用羊肉。盛裝出席的牧民與考古隊共享豐盛的午餐,并接受了丁巖贈予的茶葉。丁巖回憶,老人說送羊給他們是哈薩克人對于新鄰居應有的禮節。
丁巖說:“我們一直秉持‘科學第一,友誼長青’的理念。在哈期間,雙方考古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有效溝通,坦誠相待,不僅順利完成了預定的工作計劃,而且結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誼。”
雙方愉快的合作,為以后更深、更廣領域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丁巖介紹,今年6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團隊將再次前往哈薩克斯坦考察,考古工作仍在繼續。還有許多文明的秘密埋藏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下,等待考古隊員們發現。(記者 趙茁軼)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