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榆林:胸懷“國之大者” 治沙精神代代傳

2023-06-05 10:26:05  來源:光明日報  


[摘要]70多年來,榆林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以1.62%的荒漠化逆轉速率不斷縮小毛烏素沙地,將陜西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公里,貢獻了中國荒漠化防治的榆林智慧和方案——...

  塞上森林城
 

  黃土高原
 

  毛烏素沙地里的林海
 

  沙漠中的高速公路
 

  蘆河濕地
 

  最是陜北春好處,家家戶戶植綠忙。當濕潤的春風徐徐吹來,位于毛烏素沙地南緣、陜西最北部的榆林市,人們不約而同開始了一場追求綠色、播種綠色的自覺行動。

  干部群眾揮锨鏟土,植樹澆水,高大的“沙漠之星”樟子松扎根在大漠之中,一片片新綠拔地而起;在老師、家長的幫助下,學生、幼兒悉心種下一棵棵幼苗,師生林、親子林、愛心林寄托著美好祝愿;鄉親們都是行家里手,綠化家園辛勤勞動,房前屋后楊柳成蔭、鮮花盛開……

  曾經,作家老舍筆下“荒沙在北,荒丘在南,令人膽戰心寒”的榆林城,如今綠樹掩映河灘,綠草鎖住流沙,2360萬畝蔥郁的林海將毛烏素沙地擁在懷中,將陜西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公里,率先成為完全“拴牢”流動沙地的省份。綠色成為榆林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七十多載治沙造林偉大實踐為中國荒漠化防治貢獻了榆林智慧和榆林方案,創造出屬于中國乃至世界的綠色奇跡。

  改天換地戰荒沙

  翻開一頁頁地方志,70多年前的榆林從春到冬一派狂風席卷沙塵的景象,北部黃沙滾滾,南區塵土飛揚。

  榆林是全國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嚴重的地區之一。新中國成立前近百年間,流沙越過長城南侵50多公里,沙區6個城鎮412個村莊被風沙侵襲壓埋。沙進人退,榆林城曾被迫3次南遷。建國初,全市僅殘存60萬畝天然林,林木覆蓋率0.9%,是全國風沙危害、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新中國成立后,榆林市掀起“北治沙、南治土”造林運動,經歷了試驗摸索階段、集體大規模治理階段、改革開放轉型階段、生態建設快速發展階段,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探索出植治、水治、風治相結合,喬灌草相搭配的科學造林模式,總結出引水拉沙、引洪漫地、搭設沙障、前擋后拉、樟子松六位一體等技術措施,樟子松在大漠安家,結束了治沙造林無常綠喬木的歷史。榆林市應用推廣滴灌節水造林、帶土球栽植、營養缽育苗等實用技術,提高了造林成活率,樟子松嫁接紅松科研項目,將紅松的生長區域向南推移了2個緯度。尊重科學規律、勇于探索實踐,走出了一條林茂、糧豐、民富的良性循環之路。

  1996年,原國家林業部提出“東學赤峰,西學榆林”的治沙思路,以典型樣本全面指導中國的荒漠化治理。2005年,原國家林業局將榆林市列入全國兩個跨區域防沙治沙示范區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上下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全市林木保存面積達到2360萬畝,林木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36%,沙漠腹地營造起萬畝以上的成片林165塊,建成了總長1500公里的長城、北緣、環山、靈榆4條大型防護林帶。黃土丘陵區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8萬平方公里,年入黃泥沙量由5.13億噸減少到2.12億噸。全市已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積占沙化土地總面積的93.24%,86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了固定或半固定,沙區植被平均覆蓋度達到60%。2019年,榆林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2021年再次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確定為“全國防治治沙綜合示范區”,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飛躍,創造了世界治沙奇跡。

  接續奮斗造綠洲

  2021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在京舉行。作為榆林治沙造林事業的模范代表,與荒沙堿灘不屈抗爭40余年的石光銀獲此殊榮。

  熟悉石光銀的人,都知道他常說一句話——“我這輩子就干一件事,治住沙子。”從小飽受風沙之苦,搬過9次家,苦難的經歷讓石光銀立下了“治住沙子”的宏愿。

  不只是石光銀,榆林人民亦是如此。新中國成立以來,榆林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歷屆黨委、政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堅守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堅持“班子換事不換、一任接著一任干”,持之以恒,鍥而不舍,以敢為人先的魄力披荊斬棘、酣戰沙漠、治沙造林,涌現出無數“沙書記”和“林縣長”。榆林廣大黨員干部身先士卒沖鋒在前,蘇振云徒步橫穿毛烏素沙地,規劃出治沙藍圖;楊增占縱身踴入榆東渠,開創了沙漠運河;朱序弼視草木為金銀、視金銀為草木,引進培育林草品種1500多個;漆建忠追風逐沙十余載記錄數據10萬個,奠定了榆林飛播造林基礎。廣大群眾帶著炒面和洋芋,背著鍋灶,在風沙彌漫的荒野里,一直干到星星出來才回家。全國治沙英雄牛玉琴的丈夫倒在造林工地上,牛玉琴毅然從痛苦中站起,硬是將“一棵樹”擴展到2700萬棵,染綠荒漠11萬畝。全國治沙英雄石光銀生命不止、治沙不息,唯一的兒子在拉運苗木中不幸遇難后,他說:“兒子沒有了,還有孫子。一代接一代,治沙事業永遠不會斷。”

  為了生存和發展,榆林人民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在毛烏素沙地筑起了一道道堅不可摧的綠色屏障,演繹了一曲曲氣壯山河的動人樂章。中國治沙史上的治沙英雄,有一大批出自榆林。從上世紀的惠中權、李守林、石光銀、牛玉琴、漆建忠、朱序弼、王志蘭、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到新世紀的杜芳秀、張應龍、李增泉等,他們塑造了“不畏艱難、敢于斗爭、矢志不渝、開拓創新”的榆林治沙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榆林人續寫綠色傳奇。

  新世紀以來,榆林“三個百樹”義務植樹活動建成植樹基地300多個,典型示范區50多個,完成植樹3.4億株,參與勞力達到4650多萬人次。黨的十八大以來,榆林創新義務植樹形式,開展“塞上森林城”提質增效行動,141家在榆企業積極履行生態建設社會責任,投資逾12億元,種植林木86.3萬畝。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榆林林業展覽館成為學習和實踐生態建設的“平臺”,以女子民兵治沙連、石光銀、牛玉琴、張應龍為原型的影視作品《大漠巾幗情》《大漠雄心》《一棵樹》《五月花開》和《大漠紅柳》等劇目成為彰顯榆林地域特色的生態文化產品,榆林治沙造林精神成為全市人民的共識,昔日的“沙漠之城”正昂首闊步走向“綠色之城”。

  “深綠”愿景漸成真

  為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生態治理和發展特色產業有機結合起來,走出一條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榆林市科學推進國土綠化,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推動榆林由“淺綠”向“深綠”轉變。

  2019年,榆林市出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打造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的決定》,開啟生態優先高質量發展新征程。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主抓的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強有力推進生態建設,市縣財政每年投資近10億元,確保造林綠化熱潮始終不減。2020年,市委、市政府啟動“塞上森林城”提質增效行動,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新造林及低效林提升改造50萬畝,鞏固提高現有綠化成果,在主城區外圍建成百萬畝森林。2021年實施國土綠化行動,擴大“塞上森林城”提質增效行動實施范圍至全市。2022年國土綠化行動重點工程紛紛上馬,建成生態振興示范點20個、森林村莊50個、美麗鄉村50個。2023年,圍繞“東西南北中”五大空間,全力實施“十大工程”,全市計劃營造林及種草131.92萬畝,環城綠網全面鋪開,由“淺綠”向“深綠”加速挺進。

  不負青山得金山。如今,置身榆林大地,群山身披綠裝,河流碧波蕩漾、街巷翠綠掩映、鄉村林木蔥蘢、人民自信豪邁。曾受風沙危害的150萬畝農田,由過去“三翻五種,十年九不收”的貧瘠之地,變成了穩產高產的基本農田,形成了以防護林為屏障,節水灌溉農業為基礎,糧、油、肉、奶為主導產品的綠洲現代農業新格局,榆林已經成為陜西省馬鈴薯第一大市、“陜西新糧倉”和全國非牧區養羊第一大市。全市建成了16個城郊森林、生態公園和6個自然保護區,呈現出天藍、地綠、山青、水美的新面貌,城鄉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全市各類經濟林面積達到400多萬畝,初步架構起紅棗、“兩杏”、核桃、山地蘋果等獨具特色的經濟林果產業主框架,形成紅、黃、綠各色相融的經濟林果產業新形態,實現了林茂、糧豐、牧發、經繁,為加快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提供了良好生態屏障,實現了從“生命禁區”到“塞上綠洲”的逆轉。

  時代在前進,形勢在變化,榆林人民治沙造林的腳步從未停下。如今,榆林市緊盯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目標,扎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聚焦“東西南北中”五大生態空間,按照喬灌草相結合、針闊葉相搭配的模式,推進十大工程建設,全面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加快榆林“二次綠色”革命進程,一份山水和諧、綠色發展的生態新畫卷已徐徐展開。(魏麗娟)

編輯: 孫璐瑩

相關熱詞: 榆林 治沙精神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