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北的志丹縣有過這樣一所大學,教室是石崖上開鑿出來的山洞,桌椅是一些簡單的石凳,學習用的筆記本是用敵人的傳單裝訂的……就是這樣一所學校,卻是中國著名軍事院校的前身,培養出許多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將軍。
11月1日上午,“沿著紅色足跡·從勝利走向勝利”網絡主題活動媒體采訪團走進延安市志丹縣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舊址,探尋中央紅軍轉戰陜北的歷史足跡,感受這所紅色“高等學府”的精神魅力。
媒體采訪團走進延安市志丹縣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舊址
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以下簡稱“紅大”)舊址是國務院2006 年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安革命舊址的組成部分。該舊址位于志丹縣城南前橋溝半山腰,占地面積5290㎡?,F保留有校長林彪、教育長羅瑞卿、黨總支書記莫文驊、一科科長陳光、政治委員羅榮桓等人舊居及一科教室和學員住室等窯洞 11孔、瓦房3間。
“‘紅大’前身為瑞金時期的中央紅軍政治學校,后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大學。1936年6月1日,在瓦窯堡又創建為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1936年7月,‘紅大’隨黨中央機關一同搬遷到志丹。”講解員介紹,當時,“紅大”分為3個科,其中一科有學員40名,主要是紅軍師團級以上干部;二科有學員225名,主要培訓營連級干部,三科有學員800人,主要為培訓班、排干部和部分老戰士?,F舊址為校部及一科學員駐地,40名學員中有22人在新中國成立后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紅大”也因此被稱為“將軍科”。
“紅大”舊址一角
“紅大”開課當天,毛澤東、張聞天、秦邦憲、徐特立等前往一科視察。毛澤東和“紅大”學員交談時詼諧地說:“你們是過著石器時代的生活,學習著當代最先進的科學——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還勉勵學員要安心學習,迎接和促進抗日民族革命高潮的到來。
著名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志丹采訪時,“紅大”的辦學條件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西行漫記》中,他這樣描述:“有什么別的學校,由于紙荒而不得不把敵人的宣傳單翻過來當做課堂筆記本使用,或以窯洞為教室,石頭磚塊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墻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轟炸的高等學府全世界恐怕只有這么一家。”
參觀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舊址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紅大’在一期一科40名學員中,培養出2名元帥、2名大將、18名中將和少將。”解說員說,“紅大”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情況下,依然能夠蓬勃發展,為人民軍隊的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時志丹的紅軍大學,為即將到來的全面抗戰準備了干部力量,成為培育民族解放鋼鐵棟梁的“革命熔爐”。(記者 董旭葉 圖/王警)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