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神木市委、市政府啟動實施“村企結對強產業·工農融合促振興”五年行動,首批選擇80家工業企業與88個行政村結對,充分發揮工業優勢,通過“變幫扶為合作、變短期為長期、變搞基礎建設為培植產業、變盡心為盡力”4個轉變,圍繞“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5大振興,促進工業農業協調健康發展,推進共同富裕。該行動開展以來,神木市統籌推進“黨建結對共創、鄉村產業共興、產品銷售共幫、就業人才共扶、原料基地共建、電商平臺共享、股份合作共贏、鄉村環境共治、文明鄉風共育、鄉村治理共提”等10項內容,以“123456”工作法為牽引,激活村企結對新動能,取得了較好成果。
“1”:緊盯“一號工程”攬全局,高位推動“定調子”
神木市政府將該行動列為第一位重點工作任務,88個結對村企實現市級領導包抓全覆蓋,為村企結對發展產業把方向,定調子;鎮街主要領導親自謀劃、親自協調、親自督促、親自調度;成立工作專班牽線搭橋,在行政審批和技術指導層面,從村莊規劃、產業布局、項目審批、經營機制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全過程指導服務;結對村企深度溝通,挖掘自身資源,簽約項目60余個,確立了30個產業方向明、投資規模大、謀劃布局深、經營模式新的示范項目,努力打造村企結對“神木模式”。
“2”:聚焦“兩個關鍵”抓產業,工農融合“搭臺子”
聚焦“優勢互補,共建共贏”這個關鍵。結對企業打破過去給錢給物的做法,深入挖掘村企自身資源,優勢互補,提高結對產業的匹配度,找準村企融合的共同利益點,深度合作,共建共贏。
聚焦“培育主導,打造精品”這個關鍵。堅持“圍繞主導,把握優勢,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原則,圍繞“種、養、加、鄉村旅游”等重點產業,著力構建動力充足的村企互利的產業體系。如,陜西煤業化工集團孫家岔龍華礦業有限公司在沙峁鎮石角塔村和折家峁村流轉土地1450畝,主要發展設施農業和肉牛產業,目前已完成投資5000萬元建成蔬菜大棚49座,計劃投資8000萬元建設肉牛養殖場。以工補農、反哺社會、村企共建成效顯著,找準了雙方的結合點和共贏點,村集體、當地群眾實現增收,村容村貌顯著改善,企業職工幸福感不斷提升。
“3”:整合“三個要素”聚合力,助農增收“鋪路子”
整合政策資源。盯緊中省市政策方向,謀劃一批可爭取上級資金支持的產業發展項目。研究出臺地方扶持政策,整合農林水牧項目資金,減輕企業投資壓力;整合土地資源。村企結對培植主導產業的前提和保證就是要對部分土地進行集中流轉,盤活利用好現有土地資源,高度整合土地資源;整合人才資源。邀請全國知名專家作專題講座,講政策匹配,析產業前景,談稅務優惠,算好經濟賬,找準共贏點;鼓勵企業向結對村組派駐“村集體經濟發展顧問”,培養一批“土專家”,增強開展村企結對工作的信心。
“4”:圍繞“四個突出”謀效益,村企共贏“換樣子”
突出示范性。圍繞神木市“3主6特”產業體系,探索切實可操作的結對產業項目,集中力量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產業模式,在點上示范,線上開發,面上推廣,形成示范效應;突出多樣性。圍繞農業現代化發展要求,按照“傳統復興、現代創新、三產融合”的發展思路,創新開展“托管代營”“共建共贏”“訂單農業”“聯農帶戶”“放母收羔”等多種經營模式,形成產業協同發展格局;突出實效性。有效盤活現有資源,整合多種要素保障,打造了10個“高起點、高標準、全領域、新模式、可復制、可推廣”的村企結對樣板;突出聚集性。圍繞主導優勢產業集聚區域,打破地域界限,打破結對村組,加強企業之間的溝通聯系,共同發展“飛地”經濟,發展產業園,延伸產業鏈,形成產業聯盟,突出產業聚集性。例如,爾林兔鎮西葫蘆村、前爾林兔村與結對企業充分盤活利用現有資源,分別利用萬畝草原旅游優勢和閑置千畝魚塘,采取行政村資產入股、結對企業投資、村企共同經營的運行模式,打造農文旅產業集聚區。
“5”: 落實“五項機制”添動力,務實管用“邁步子”
落實部門聯動機制。堅持每季度召開一次聯席會議,聽取工作匯報,分析存在問題,提出解決對策,要素保障部門聯動,讓企業“愿意去、進得去、留得下、做得好”;落實分片推進機制。全市因地制宜劃分“五個片區”,由市級領導分片區現場集中督辦,鎮街主要領導當面匯報、結對村企現場溝通,確定具體的結對產業與運營模式;落實利益連接機制。積極引導村企建立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村集體經濟合作機制。促進村企產業結對與產品消費相融合,就業拉動與穩定收入相融合,產業發展與造血輸血相融合;落實獎懲激勵機制。開展“月通報、季點評、年度綜合評價”機制,推行“紅黃綠”牌督辦制度,強化時效觀念,對結對工作取得的成效進行年度評估和表彰獎勵;落實長效發展機制。充分發揮典型示范的帶動作用,推廣好做法、好經驗;著眼長遠,深度規劃,建立供求互補、產銷銜接的長期合作關系,形成長效發展機制。
“6”:主推“六種模式”促共贏,突出長效“結對子”
龍頭帶動模式。發揮龍頭企業帶動優勢,吸引其他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和村居、村民加入合伙產業項目,通過聯合共建,實現多方共贏。飛地抱團模式。對于資金、項目、土地等資源要素分離割裂的村居,通過發展飛地經濟,實現抱團共贏。勞務合作模式。黨支部領辦勞務合作社,把分散的人力資源整合起來,精準對接企業用工需求,實現合作共贏。產業鏈下沉模式。企業將部分工序、工種下放到村居,盤活利用閑置廠房、院落,通過產業鏈下沉,實現鏈式共贏。農旅融合模式。立足旅游資源,實施產業富村、商貿活村、生態立村、旅游興村、科技強村,建設農耕文化園、現代農業科技展示園,提升農業產業觀賞性、體驗性和科普性,實現農業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訂單合作模式。立足自身資源,匹配企業需求,將農村土地等生產資源有效的整合起來,使得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種養殖計劃是根據市場和企業的需求訂單來有針對性的發展種養殖業。(記者 許鵬 通訊員 李增開 孟新剛 黃艷平)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