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志梅 王艷榮 李佳璐
陜西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居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位,見證了絲綢之路開通、發展、鼎盛、衰落和重新興盛的全部歷史。2023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十年來,陜西緊抓“一帶一路”歷史機遇,充分發揮古絲綢之路東方起點、文化旅游資源大省優勢,將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形成了頗具特色的陜西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
一、發展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的有利因素
絲綢之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世界文化對話之路”,古長安更是絲綢之路上各國文化交流和了解中國的窗口。“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十年間國際合作蓬勃發展,成功從“大寫意”進入到“工筆畫”階段,在陜西發展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既應時又應景。
政策環境持續優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省委、省政府成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省級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全面統籌協調。出臺《陜西省“十四五”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建設內陸開放高地規劃》等政策支持引導,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走向深入。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建設等重大工程納入國家層面,并予以明確支持。此外,還與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建立友好省州關系,舉辦中國—中亞民間友好論壇等活動。陜西長期積累的發展勢能必在新時代加速釋放,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文化延伸和文化自覺,也必將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中大有可為。
建成海陸空聯動,東西方互濟的海陸空“立體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的發展需以完善的交通線路為支撐。2000多年前,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通過駱駝和商幫走向世界,路途遠、時間長、效率低;2000年后,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陜西利用西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由點到線,織線成網,以鐵路、航空、公路等基礎交通為依托,開放空中絲路、貨運航線+客運航線、鋼鐵駝隊等多種途徑,以多維“立體絲綢之路”推動陜西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在古絲綢之路上煥發新活力。
文物資源種類豐富等級高。截至2022年12月31日,根據省文物局公布的《陜西省文物基礎數據(2022版)》顯示,全省現有世界文化遺產3處9個點、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6處33個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0處,僅絲綢之路陜西段旅游景點就多達7處,包括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興教寺廟塔等。此外,陜西還擁有種類繁多、豐富多彩的多項世界級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相鄰省份相比,陜西旅游景點數目多、等級質量高,優勢明顯。豐富的文旅資源為陜西發展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提供了廣闊空間。
科技教育中心全面拓展,智力資源充足。在大數據及計算機網絡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諸多新技術層出不窮,人們對文旅的需求日趨增長,大量的高水平人才成為炙手可熱的稀缺資源。陜西是教育大省,普通高校數量位居全國第3位,科研機構上千家,科研人員超百萬。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大量的教育國際合作平臺、對話平臺和項目平臺持續落地,吸引了大量優秀學生前來陜西學習,為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提供了充足的人員保障。
二、發展絲綢之路陜西文化產業帶面臨的挑戰
十年夯基壘臺,十年立柱架梁,陜西在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的過程中成果斐然,是西北地區最具競爭優勢且專業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但近幾年隨著其他省份的強勢崛起,陜西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文化產業總體競爭力還不夠強。2022年陜西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至852.1億元,同比增長7.97%,占GDP的2.60%,逐漸躋身第二發展梯隊,但與北京、杭州等一線城市相比,仍有較大距離。陜西文化產業集聚程度不高,產業鏈銜接松散,難以實現規模效益,總體競爭力有待加強。
開發不足,旅游形象趨同化嚴重。文化產業開發未與絲綢之路經濟帶達成通暢鏈接,文旅產業的創意化特色化不顯著,導致其動力缺失、發展質量波動。同時,各景區針對絲綢之路板塊的展示與布局相似度較高,易產生視覺疲勞,降低吸引力。
資源整合不足,絲綢之路沿線文化旅游資源總體呈現廊道型分布特點,因而其整體性價值遠大于任何單一構成部分。陜西現有絲綢之路文旅開發規模有限且形式松散,各景區之間資源整合不足,宣傳上各自為政,既未形成較為成熟的絲綢之路旅游線路,也未形成統一的旅游品牌,整體感較弱。
人文交流品牌影響力不足。目前,一系列絲綢之路文化產業開放型發展平臺已經開始構筑,且效果突出。但隨著絲綢之路各層次合作的不斷深化,需要結合發展前景進行多層次構建,以滿足多元化需要。
三、對發展絲綢之路陜西文化產業帶的建議
堅持區域大協同創新概念,以陜西為核心構建絲綢之路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提高整體競爭力。首先,樹立文化共同體理念,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是以文化為載體的利益共同體,也就是說沿線地區應該是合作大于競爭的關系?!段鞅蔽迨?區)入境旅游合作路徑研究——基于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廊道》一文指出,西北五省(區)整體入境旅游客源和客流穩定,更具競爭優勢,西北五省(區)有效合作帶來的均衡效益要遠遠超過單純的相互競爭發展。因而,要緊抓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的文化紅利,持續深化與絲綢之路沿線地區和共建國家的交流合作,將政治、經濟優勢轉化為文化遺產保護優勢、資源共同開發等優勢,打造互利共贏文化經濟共同體。其次,以法國經濟學家佩魯的增長極理論為指導,選擇西安都市圈內核心遺址包括漢長安城遺址、唐長安城遺址、興教寺塔、西安清真寺等作為陜西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的先鋒和核心地區,鳩摩羅什舍利塔、茂陵及霍去病墓、張騫墓、法門寺地宮、大秦寺塔、昭陵、乾陵、彬縣大佛寺石窟等為次核心遺址,構建以增長極輻射和帶動次核心遺址文化產業發展的整體局面。最后,開展文化手拉手活動,推動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公益性文化協同發展。鼓勵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各層次工藝美術師以各種形式進入文化企業。重點扶持民族文化濃郁、絲路特征明顯的“小、優、特”文化企業,如刺繡、回族服飾等,支持小微文化企業向民族化、特色化、創新化和產業化方向發展。
全面整合文化旅游生產要素,提升“文化絲路”影響力。首先,搶占數字化賽道,推動“文化數字絲綢之路”建設。一是與數字技術、虛擬現實等技術融合發展,發揮大數據優勢,實現轉型升級。二是設立獎金,支持科技賦能文旅產業,鼓勵企業依據當前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新特點,通過VR全景視頻等多種信息化手段和方式,創新數字文旅新場景、新消費。三是通過新媒體平臺向大眾輸出絲綢之路精品文化,采用“旅游直播+文化講解+特產帶貨”的方式,擴大陜西絲綢之路文化影響力,實現帕累托改進。其次,培育文化品牌,提升陜西“文化絲路”影響力。一是依托古絲綢之路節點城市、遺址資源和重要交通干線,在經典觀光線路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包括絲綢之路大遺址在內的文旅產業,開辟面向西部地區人群,具有小眾特色的路線。二是充分發揚文藝演出、工藝美術等傳統產業優勢,以絲綢之路為主線,重點打造如西安鼓樂、華陰老腔等非遺特色項目,展現文化絲路新亮點。三是充分利用周邊資源,打造“西安+咸陽絲綢之路精品游”“絲綢之路古都之旅”等旅游線路,發揮好遺產景區的聯動性。最后,挖掘特色歷史資源,創新內容生產,講好絲路故事。一是通過挖掘不同歷史時期的歷史文化資源,全方位、多角度、高層次地講好古絲綢之路故事。二是結合絲綢之路輻射區的文化產業,通過傳統文化、地域文化、數字技術與絲路文化融合的方式打造有特色、有核心競爭力的絲路文化品牌和產品。
推動絲綢之路文化帶研究向縱深發展。首先,立足學術前沿拓展研究思路。舉辦高峰論壇、座談會等活動,從學術研究的角度探討絲綢之路,在東西方相遇相知、交流匯通的過程中培育新的文化增長點。其次,拓展絲綢之路文化產業開放型發展平臺,提高知名度。重點發展絲綢之路陜西遺址文化旅游品牌,把絲綢之路大遺址、漢長安城遺址等大遺址文化資源轉化為具有景區特色的絲綢之路旅游品牌。在國際、國家間搭建跨文化平臺。增進同中亞、歐洲等各國政府旅游部門之間的溝通互信,促進絲綢之路產業帶動中國區、尤其是西北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作者單位:楊志梅,西安培華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王艷榮,西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李佳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各界導報》2023-11-10 第5554期 第四版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