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漢服、游西安”如今已成為眾多國內外游客的“打卡”項目。那么,西安“漢服熱”為什么會出現,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走紅密碼”呢?記者近日采訪了關注漢服文化與非遺內在聯系達20多年的西安民俗專家王智,請他從文化傳承方面對這種現象進行解讀。
“漢服熱”為何會出現?
記者近日了解到,云南多家媒體對西安非遺專家王智進行了采訪報道,為什么西安非遺專家會引起云南媒體的關注呢?原來,今年10月中旬王智在云南文博會“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主題論壇上,帶著八佾舞的禮儀禮器,帶著重陽敬老的鳩杖和茱萸,帶著漢服,分析了“西安漢服熱”背后的文旅融合新樣態以及由此形成的“漢服文化空間”,從而引發當地眾多媒體關注。
“最好的傳承就是走入生活”,這句頗有見地的表述,出自云南一位非遺文化推廣者之口,給王智留下深刻印象。他認為,讓漢服走入生活走入工作,這句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來說,可算“點睛”之語。
王智多年來一直從事民間文化搶救和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探訪過3000多個村莊,走訪調查了5000多位匠人藝人傳承人。對于西安漢服文化,王智20多年前就接觸、關注與研究,經常與資深漢服實踐者交流學習。
他認為,西安“漢服熱”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漢服從文旅場合走進了日常生活。
他把西安喜歡漢服文化的人群做如下分類:禮服派、常服派、影視動漫派、戎裝甲胄派等。比如禮服派,講究穿著漢服要嚴謹細致,要遵循古代漢服禮儀禮制文化。資深的禮服派實踐者大多已成為在這一領域長期實踐與耕耘的專家,對漢服文化研究最深;常服派致力于漢服生活化,“西安漢服熱”就是常服派來推動的;影視動漫派講求唯美;戎裝甲胄派繼承了漢服文化中的尚武精神,激發了年輕人的英雄夢,獨樹一幟。
西安漢服文化為何能走入生活?
王智告訴記者,得益于漢服文化人群中的“常服派”推動,漢服文化出現了程度不同的生活化。他認為,西安與漢服之間有一種獨特的內在聯系,可以稱之為“漢服文化新型空間”,從古建文物到歷史地名街區、從唐詩到樂舞,再到活態民俗節日,西安有著一脈相承的文化底蘊與人文精神,這些東西原本就存在于生活之中。如果說,“西安漢服熱”是一粒種子,那么西安的文化底蘊與人文精神就是“漢服文化”破土而出的優質土壤。
“西安漢服熱”的另一個特點,是全國各地的漢服愛好者,出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以及對長安這個人文地理概念的認同,共同創造出了“西安漢服熱”——長安漢服文化新空間。
王智表示,對于“長安漢服文化新空間”這個概念,他與全國各地的同行進行了交流,感受最深的就是,西安是一個可以凝聚文化認同感的地方。
“漢服熱”背后的文化思考
王智認為,以長安歷史文化為背景而興起的“西安漢服熱”,激發了年輕人探求歷史、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很多年輕人不僅在漢服中發現美,并且通過對“漢服美”的追求,塑造群體特別是年輕人的文化自信。
作為一名非遺研究者,他認為“漢服熱”帶動了年輕人去關注、學習、傳承諸多與漢服相關的非遺技藝、非遺民俗、節日文化、禮儀文化等等。比如,受漢服文化影響,琴棋書畫詩酒茶香的愛好者越來越多;絨花、盤扣、刺繡、織錦、鋸瓷、制瓷、琢玉、制陶、制扇、制燈、制茶、制香、制傘、制琴等非遺技藝也逐漸走向生活,帶動了一系列產業,這是一種可喜的現象。
王智表示,“西安漢服熱”實現了傳統與時尚的融合,成為一個助力非遺傳承的平臺與空間。比如大唐芙蓉園、大唐不夜城、長安十二時辰等文化IP的成功打造,“漢服熱”恰好借到這一陣東風,所以應運而生。當然了,“熱”只是表象,真正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還得是那句話:“最好的傳承就是走入生活”。(文/記者 肖海波 受訪者供圖)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