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恒衛(wèi)
地皮,其學名為“普通念珠藻”,別名有地耳、地軟、地踏菜、地錢等。在我們鎮(zhèn)安農村,人們經(jīng)常稱其為地皮。因其是在河灘或山坡草叢地里生長出來的,又稱草耳。在一些地方,地皮還有個不太文雅的俗名叫雷公屎,因其在雷雨之后生長出來,故而得名。
翻閱一些典籍古書,居然也能尋到地皮的蹤跡,《本草綱目》上叫“地踏菰”,《養(yǎng)小錄》中稱“地踏菜”。緊貼著地面生長的地皮膠質豐厚,滑嫩透明,摸上去滑溜溜的,猶如凝脂一般。地皮如翡翠之綠,但比翡翠更青;似木耳之脆,但比木耳更嫩;像粉皮之軟,但比粉皮更脆,吃起來潤而不滯、滑而不膩,松軟脆嫩,爽適可口,算得上鄉(xiāng)間的一道美味。
春夏之交的季節(jié),是拾地皮的最佳時機。接連下三兩場雨后,村子后面的亂草叢中、碎石堆上,地皮痛飲著甘露瘋長,俯下身仔細端詳,這些大如銅錢、小如紐扣、褐中透綠的地皮,或鉆于草叢,或長在石縫,一簇簇、一朵朵,水靈靈、嫩生生、肥潤潤、濕漉漉、滑膩膩,手拉手肩并肩地擠擠挨挨,楚楚動人。
地皮是一種鄉(xiāng)野土菜,真正的綠色健康美食。從野外拾回來的地皮,淘洗幾遍,再小心擇去草屑、苔蘚,用清油爆炒,出鍋時再用芫荽末提香,一盤香噴噴的地皮菜肴就大功告成了。
地皮有很多種吃法,可涼拌、炒食,熘、燴,做羹等,也可制成餡料用來蒸包子、包餃子或者蒸卷煎。鎮(zhèn)安人常用淡黃色的雞蛋花,拌著淡綠色的地皮在鍋里翻騰開花,黃綠相映成趣,吃一口,想說卻又無法表達的那種舒適滋味自舌尖流遍全身。
地皮不僅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還是饑荒年景中老百姓果腹的恩物。清代王磐編纂的《野菜譜》一書中,收錄了一首名為《地踏菜》的民謠:“地踏菜,生雨中,晴日一照郊原空。莊前阿婆呼阿翁,相攜兒女去匆匆。須臾采得青滿籠,還家飽食忘歲兇。”這首清新自然且富有鄉(xiāng)土氣息的歌謠,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家老小采食地皮以度荒年的場景。由此可見,地皮自古就是人們在饑年用以度荒的天然野菜。
在我童年時,家鄉(xiāng)鎮(zhèn)安人的生活極其困難,地皮就成了人們難得的好食物。每遇陰雨天氣過后,野地上濕漉漉的,我們就相約走向河灘、田埂、荒坡尋找地皮。因為太陽出來一曬,滿坡遍野的地皮就會自然消失。所以,雨后是拾地皮的最佳時機。用拾回的地皮與青菜混合做成餡,包包子、包餃子、攤煎餅……這種不起眼的鄉(xiāng)野土菜,一直伴隨著我的童年鄉(xiāng)間生活。
盡管地皮無根,生存于幽暗而潮濕的地域,被水分支撐起軟滑細膩的身架,一旦水分散失,它便干癟下去,直到成為一張緊貼地上的黑色印跡。再過上一段時間,連這小小印痕也消失得干干凈凈。正如毫無緣由地到來一樣,它悄無聲息地離去,同樣讓人費解。雖然你不曾留意,或許還曾踩踏,但是它們卻始終努力著在沉寂中默默開花。
地皮,一個樸素尋常且?guī)е嗤廖兜赖拿?,宛如鄉(xiāng)間穿著粗布衣衫的清秀村姑,又似雨后競相綻放的野花,雖沒有優(yōu)雅嫵媚的姣好面容,也沒有雍容華貴的美麗衣裳,卻裹著濕漉漉的水汽出現(xiàn)在我的夢境之中,飄散出一縷縷濃郁醉人的清香,搖曳著淡淡的鄉(xiāng)愁和家的味道。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