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面臨的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問題。省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新中國成立75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人口板塊顯示,新中國成立75年來,全省人口總量平穩增長,人口質量顯著提升,人口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人口發展的新情況新變化,我省著力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不斷深化生育政策、城鄉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口發展環境。
人口總量平穩增長
我省人口總量持續增加,增速高于全國同期平均水平。新中國成立以來,全省常住人口由1949年的1317萬人發展到2023年的3952萬人,年均增加35.61萬人,年均增長率約為1.5%,比全國高0.2個百分點,人口密度由1949年的64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23年的192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增加了128人。
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727.2萬人;擁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615.9萬人;擁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343.2萬人;擁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857.2萬人。同2000年相比,每十萬人中擁有大學、高中、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分別由4138人、12246人、33203人增加到18397人、15581人、33979人,其中,每十萬人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比全國平均水平多2930人,居全國第6位。
平均預期壽命突破77歲
新中國成立前,受經濟、社會因素和落后的衛生醫療條件等影響,全省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只有35歲。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全省醫療衛生投入快速增長,公共衛生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民的身體素質日益改善,人口預期壽命不斷延長。2020年全省人均預期壽命達到了77.8歲,比2000年提高6.35歲。其中,男性人均預期壽命為75.59歲,比2000年提高了5.53歲;女性人均預期壽命為80.24歲,比2000年提高了7.23歲。
百歲老人大幅增多,人口長壽水平達歷史新高。長壽水平(80歲及以上人口占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是衡量人口健康素質的指標之一。新中國成立初期,全省人口長壽水平僅為2.97%;改革開放初期,全省人口長壽水平上升為3.44%;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福利體系的完善和科技進步與生活方式變革等因素影響,2020年全省人口長壽水平上升為11.95%,100歲及以上老人有2561人,比2000年增加2437人。
城鎮人口不斷增加
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近30年間,受經濟發展、社會環境以及戶籍制度等因素的限制,全省人口流動現象并不普遍,這一階段的人口遷移大多是在國家政策指導下有計劃進行,大部分遷移人口連同戶籍關系一起變動,人戶分離的流動人口比例很小。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全省流動人口出現迅猛增長,規模不斷擴大,占全省人口比重快速上升,全省流動人口由2010年的493.97萬人增加到2020年的927.39萬人,年均增加43.34萬人,年均增長率為6.5%,比全國高1.07個百分點,占全省常住人口比重由13.23%上升至23.46%。
新中國成立以來,全省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從1949年的9.49%上升至1977年的16.10%,平均每年上升0.24個百分點。改革開放以來,全省的城鎮化水平快速提升,全省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從1978年的16.34%上升至2011年的47.35%,平均每年上升0.94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城鎮化建設,明確提出實施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提高城鎮化質量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人口管理向自愿落戶和自由流動邁出了一大步。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49.71%上升至2023年的65.16%,平均每年上升1.4個百分點,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21個百分點。
全省各市(區)城鎮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由1990年的1個(西安市)發展到2023年的9個。2023年底,西安市城鎮人口突破100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79.88%,高于全省14.72個百分點。隨著城市綜合實力的增強、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基礎設施的完善,城市人口凈流入提速,中心城市集聚能力不斷增強。(記者 馬昭)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