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智慧平臺為藍天“把脈”、來自地下2-3公里的真“地暖”、廢棄秸稈變身“蘑”谷雨林……12月2日,西安市生態環境局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專項采風活動,邀請西安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媒體代表見證西安產業轉型過程中的綠色力量。
不用氣不用電 采暖使用真“地暖”
不用氣、不用煤、不用電,實現了穩定采暖。當天上午,西安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媒體一行,走進西咸新區灃西新城總部經濟園綜合能源供應站(以下簡稱能源站),了解其利用地熱能清潔供熱采暖的新實踐。
在能源站展廳,記者看到,四周沒有遮擋,廳內沒有空調,但這里的地板卻是溫熱的。跟隨工作人員走進管道房,記者看到傳感器上顯示的實時溫度是35.9攝氏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般35.9攝氏度的管道入戶溫度可以保證住戶家中的溫度在20攝氏度以上,體感舒適。
“這是地熱能,不用燒氣不用燒煤,成本很低,不到燒天然氣的1/3……如果遇到寒潮天氣,溫度可以繼續上調,且不會產生任何大氣污染。”據工作人員介紹,截至目前,他們的供熱區域已涵蓋西安·洺悅府項目、灃西新城萬科大都會、西安交通大學創新港校區等,總計約2800萬平方米。
據西安市生態環境局西咸新區分局大氣環境部部長馬瑞琦介紹,在工業領域,西咸新區已全面淘汰工業燃煤設施,實現非電工業用煤清零;在生活領域,已全面完成集中供暖和農村取暖清潔化改造。在農村清潔取暖方面,目前西咸新區已累計改造18.5萬戶,發放補貼資金9.66億元,“煤改電”“煤改氣”取得長足進展。
“秸”盡所能 變身“蘑”谷雨林
走進西安欣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蘑”谷雨林大棚,一排排平菇泛著銀光,一旁的泡沫箱里整齊碼放著用過的菌包。玉米芯兒等原料的使用,展示著循環農業的智慧。
走進生產廠房,記者看到這里堆放著或紅或黑的材料。據工作人員介紹,紅色的是粉碎后的玉米芯兒,主要用來做菌包養蘑菇;黑色的是使用過的菌包渣,經再次加工后,將被用作有機基質,用于無土栽培或者改良土壤。
“秸稈可利用后,很多農民已不再焚燒秸稈,而是送來做蘑菇菌包。秸稈回收利用順帶解決了焚燒秸稈帶來的空氣污染問題。”西安欣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崢嶸說,周邊區縣的果樹殘枝、麥秸稻草、豆稈棉籽殼等,都能用來做菌包。
據了解,目前,西安周邊每年約有4000-5000噸的小麥、水稻秸稈,玉米芯兒及果樹殘枝等已實現“變廢為寶”。尤其在被用來做蘑菇菌包后,秸稈已成為蘑菇種植戶發家致富的“新農資”。
為藍天“把脈” 讓大氣污染監測處置提“智”增效
當天,采風團一行還實地觀摩了種花種草、智慧監控平臺防止揚塵污染的潘家莊村城中村改造項目。據了解,大家看到的真“地熱”、“蘑”谷雨林等,只是西安大氣污染治理的一個縮影,而科技治污才是真正的“殺手锏”。
走進西安市智慧環保綜合指揮中心(以下簡稱指揮中心),記者看到電子大屏上實時更新著污染物濃度等各項環境監測數據,顯示有今年的優良天數等。據一工作人員介紹,指揮中心環保設備包括217個國標空氣質量監測站、43套地表水質自動監測站、4套有機廢氣在線監測系統、網格化監管系統、空氣質量預報預警系統、工地和道路揚塵監測系統以及數據對接歸集、衛星遙感監測、環保煙火監控等系統,可有效提高生態環境信息化應用水平。
據了解,西安的網格化監管系統已將200余個網格、1200余名專職網格員、2萬余個固定污染源有效結合,通過實現定人定崗定責定標常態巡查動態監管,可全面收集前端感知系統發現的各類問題。經“自動告警+人工審核”確認形成具體的環境問題任務后,可一鍵派發至對應網格、專職網格員及時處置,并能實現“自動告警、任務審核、一鍵調度、現場處置、任務跟蹤、辦結回復、結果審查”全流程閉環工作,形成“人防技防相結合、線上線下互聯動、處置流程全閉環”的環境監管新模式。
據悉,截至2024年11月26日,西安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472,綜合指數同比改善7.77%;優良天數213天,同比增加5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4天(沙塵影響天氣除外),同比減少11天。
西安市生態環境局大氣處副處長趙旭東說,西安市將從全面開展秋冬季攻堅、持續開展揚塵污染管控、加快推進能源結構、供熱結構、產業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優化調整等多方向,開展大氣污染治理專項行動,采取有力措施,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持續深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以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文/圖 記者 高樂)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