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張璐
“你猜今天食堂做了啥好吃的?”“肯定有肉,還燉得軟乎。”1月8日,周至縣四屯鎮辛莊村慈善幸福家園公益食堂里,一群老年人正圍坐一起愜意地閑聊著當日的菜品。
藝術與慈善深度融合
西安市蓮湖區書法家協會主席、陜西集賢書院院長王先鋒,每次回到周至縣老家,都會與鄰近的長輩們聊天拉家常。王先鋒發現,高齡獨居老人的一日三餐是村里亟須解決的大問題。
“我們村有2000多人,高齡獨居老人不在少數。由于兒女不在身邊或因工作繁忙無法照料,老人們經常做一頓吃三頓,有時喝袋牛奶、吃個饃就算是一頓飯。”王先鋒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為解決高齡獨居老人的吃飯問題,王先鋒決定利用自家宅子開辦一所公益食堂。
辦免費食堂,錢從哪里來?王先鋒同書畫界的朋友們商量后,決定首先成立“集賢書院”,通過成員召集愛心企業、愛心人士,帶動更多人加入奉獻愛心的隊伍。其次,在西安市慈善會幫助下成立“善鑫會”,廣泛吸納會員,將集賢書院書畫家們的作品變現,通過藝術與慈善融合的方式解決公益食堂運營資金問題,從而保證公益食堂長期開辦下去。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2019年3月,陜西集賢書院成立。同年4月,慈善幸福家園公益食堂正式開門迎客。據悉,來此就餐的老人多是本村75歲以上的高齡獨居老人,近五年來,除逢年過節外,老人們的一日三餐都由公益食堂提供,老人不用花一分錢。
“創辦慈善幸福家園公益食堂,不僅能讓村里的獨居老人吃上營養可口的熱乎飯,還能大力弘揚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帶動更多愛心企業、愛心人士參與慈善事業,合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務新格局。”王先鋒說。
孝親敬老成為鄉村風尚
為了讓老人們吃上地道的家常飯,王先鋒專門聘請了廚藝精湛的焦大姐。蒸包子、攤煎餅、包餃子、漏魚魚、炒家常菜……焦大姐每天變著花樣給老人們做出可口飯菜,就連饅頭也是焦大姐親手揉、自己蒸。
“小飯碗”裝著“大民生”。如何保證老人們的一日三餐吃得營養又健康,不僅是王先鋒思考的問題,也是鄉村振興總體要求中提到的“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大事。
數據顯示,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8億人,65周歲及以上人口達2.1億人。按照聯合國劃分標準,中國已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并將在2035年以前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我國已經全面進入老齡化社會,未來我們或許也會成為留守老人,我要引領身邊更多愛心人士積極投身慈善事業,營造互助互愛、文明和諧、敬老愛老的社會氛圍。”王先鋒表示。
不久前,村里有一戶人家為兒子籌辦婚禮,在村委會廣場上搭灶開火,不僅酬謝幫忙的鄰里親友,還主動把在公益食堂就餐的30位老人接去,共享一日三餐。
連著吃了幾天席面的高大爺開心地說,“在王先鋒的帶動下,村里人也開始做慈善,這次娃們結婚,晚輩們‘端上端下’地孝敬我們,我們打心眼里高興,咱村的文明風氣也越來越好咧!”
王先鋒欣慰地說,這也是他和朋友們開辦慈善幸福家園公益食堂的真正意義,就是帶動鄉親們一起愛老敬老孝老,形成鄰里互助、和睦相處的良好風氣。
公益食堂模式可復制推廣
自慈善幸福家園公益食堂開辦以來,除了集賢書院書畫家們的作品拍賣捐贈資金外,也收到不少社會機構和愛心人士捐贈的物資。同時,有越來越多的慈善志愿者來到公益食堂,主動為老人們做飯,聽老人講過去的故事。
伴隨著公益食堂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有愛心企業表示,可以一次性交付公益食堂一年所需的費用,也有在公益食堂就餐的老人兒女主動要求給食堂捐錢……這些都被王先鋒婉言謝絕了。
“他們送來瓜果蔬菜往往會悄悄放在門口,我們不得已才收下。”面對無法拒絕的“愛心”,王先鋒只好無奈接受。
“做慈善不能毫不感恩地‘啃善’,無功利性的慈善才更加長久。”為了打造更多服務高齡獨居老人一日三餐的公益食堂樣本,王先鋒申請成立了西安慈善集賢書院公益基金會,復制推廣辛莊村慈善幸福家園公益食堂運營模式,讓更多高齡獨居老人享受到幸福“食”光。
“這是慈善和書畫結合的一個成功案例,經驗和做法值得推廣。”省慈善協會會長吳前進表示,王先鋒和團隊通過公益食堂幫扶高齡獨居老人,帶動更多人加入到奉獻愛心的隊伍中來,他們的慈行善舉值得社會各界點贊。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