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夏天這3種隔夜菜太危險,吃不完最好倒掉!

2024-08-26 21:27:38  來源: “人民網科普”微信公眾號  


[摘要]都說“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面對家中的剩飯剩菜,不少人心中卻犯了難:倒掉吧,實在是太可惜;第二天熱一熱吃吧,“亞硝酸鹽超標”、“致癌”、“中毒”這些詞,又讓人擔心...

  都說“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面對家中的剩飯剩菜,不少人心中卻犯了難:倒掉吧,實在是太可惜;第二天熱一熱吃吧,“亞硝酸鹽超標”、“致癌”、“中毒”這些詞,又讓人擔心……

  隔夜菜到底還能不能吃?哪些菜應該毫不猶豫倒掉,哪些可以留到下一頓?我們又應該如何科學地處理隔夜菜?今天,就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隔夜菜含亞硝酸鹽有毒性、會致癌?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所謂“隔夜菜”,并不是單單指當天吃剩下、放到第二天的菜。科學來說,放置時間超過8-10小時的菜,都屬于隔夜菜。

  而食物放置的時間越長,里面的亞硝酸鹽含量也會隨之增多。不少人總擔心吃了會引起亞硝酸鹽中毒,甚至導致癌癥。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1.亞硝酸鹽本身并不致癌

  實際上,亞硝酸鹽本身并不致癌。它廣泛存在于自然界環境中,尤其是在食物中,比如:蔬菜中亞硝酸鹽的平均含量大約為4mg/kg,肉類約為3mg/kg,蛋類約為5mg/kg。而蔬菜水果在被采摘收割之后,還會不斷地產生亞硝酸鹽。

  另外,亞硝酸鹽也是可以合法使用的食品防腐劑,只要在國家范圍標準內,是沒有健康風險的。比如:我們生活中常吃的火腿、臘肉等腌制食品中,就可能添加了亞硝酸鹽。

  2.一定條件下,亞硝酸鹽有毒害

  不過,大家總說隔夜菜有毒性、會致癌,也不完全是空穴來風:

  一方面,如果短期內攝入過量的亞硝酸鹽,會造成急性中毒,影響紅細胞的運作,使得血液不能運送氧氣。輕則可能出現頭暈無力、胸悶氣短、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口唇指尖變成藍色等癥狀;嚴重則可能導致腦部缺氧,甚至死亡。

  另一方面,亞硝酸鹽進入胃部這個酸性環境后,會跟吃下去的蛋白質發生反應,產生真正具有致癌作用的亞硝胺。長期大量食用,就可能導致細胞突變,甚至誘發胃癌、食道癌、肝癌、結腸癌等多種癌癥。

  3.隔夜菜中亞硝酸鹽超標了嗎?據《中國預防醫學雜志》,成人口服亞硝酸鹽的最低中毒劑量約為300mg-500mg,攝入1-3g可導致死亡。

  這是什么概念呢?一般在冰箱冷藏室里存放24小時的隔夜菜(不算腌制蔬菜、加工肉類),亞硝酸鹽含量不會超過10mg/kg。

  所以,隔夜菜中亞硝酸鹽含量,離中毒劑量還相差很遠,沒那么容易引起急性中毒,偶爾吃一點問題不大,大家沒必要“談隔夜菜色變”~

  這3種隔夜菜太危險吃不完最好倒掉!

  那么,隔夜菜可以放心大膽地吃了嗎?不行!

  這是因為隔夜飯菜在存儲、二次加熱的過程中,很可能導致營養大量流失,還容易滋生細菌,食用后易引起腸胃不適甚至食物中毒。

  尤其是以下3種隔夜菜,對身體的隱藏危害較大,吃不完最好倒掉:

  剩菜、剩飯科學儲存吃得更安心

  實際上,隔夜菜安不安全、能否食用,更關鍵的在于儲存條件。

  如果能保證良好的儲存條件,減少外來細菌的二次污染,有些隔夜菜依舊可以上桌食用;但若是儲存不當,一些食物可能只放了短短數小時,也可能變質或產生有害物質,吃了后對健康很不利。

  總得來說,飯菜最好是吃多少、做多少,實在做多了、吃不完,有剩下的,可以照著下面這4點進行處理:

  1.寧剩葷菜,不剩素菜在一餐中注定要剩菜時,應優先將蔬菜都吃完,肉類葷菜吃不完的可以留到下一頓。具體可以參照下面這個保存時間排行榜:

  綠葉蔬菜:保存時間0天(涼拌菜更要盡快吃完);

  主食:保存時間1到2天;

  畜禽肉類葷菜:保存時間不超過3天。

  2.趁熱放冰箱剩飯、剩菜在室溫下放置的時間越長,細菌滋生的風險就越大;而且,其中有些細菌產生的毒素,通過正常家庭烹飪可能無法殺滅。

  所以,等菜品涼到不燙手的溫度,大家就可以用保鮮盒分裝好放冰箱了,別等到徹底涼了再放。

  3.剩菜放冰箱,位置也很關鍵①冷藏區的上層:可以放吃剩的飯菜和別的熟食;

  ②冷藏區的中間:適合放水果、蔬菜;

  ③最下層的恒溫冷藏區:可以放蛋類、乳制品、豆制品以及當日要吃的肉。

  這樣子生熟分開,可以避免生食中攜帶的一些寄生蟲、細菌在取用時掉落到剩飯菜等熟食上,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

  4.吃前徹底加熱剩飯菜在吃之前一定要徹底加熱,特別是肉類。徹底加熱指的是把菜整體加熱到100℃,并保持沸騰3分鐘以上。

  為了避免受熱不均的情況,大家可以用筷子、叉子等工具看一下食物的內部,確定里面都熱透了再出鍋。

編輯: 穆小蕊

相關熱詞: 隔夜菜 亞硝酸鹽 毒性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